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文以载道 [复制链接]

1#

《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已隐含“文”作为天道人伦载体的思想,孔子删订六经,提出“文质彬彬”(《论语·雍也》)认为“质”是人朴素的本质,而“文”是承载仁道的精神载体,文质并进要求人既重文化修养又不迷失本性。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首次提出“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将“文”定义为“道”的载体。在以文载道的哲思脉络中,文字的指引使我们的生命进入古圣先贤所开辟精神的宇宙、文化的天地、心灵的世界,触及到极高的思想层次,找寻先哲的超越本体,走出生命的迷失困顿,解开情感的遮蔽,透显本心的澄明。
尽管张载言:“充塞宇宙无非文也,弥纶天地无非道也”,但这也需自家心理去体贴出来,然而清代桐城派“义法说”将“道”窄化为程朱理学条目,给文学作品戴上理学镣铐。这种诠释暴力把文学中鲜活生命的体验压缩成道德符码,文学的多元开放性服从于单向社会政治功利要求,反而陷入“以理杀人”的伦理困境。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先贤说,“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7:39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