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提出“良知即是易”的命题是基于其深切体证所进行的哲学建构。阳明旨在借助《易》的宇宙论图式与意象思维,为良知概念确立形而上的根基。
首先,“变易”之义对应于良知的发用流行之象,其意象宛若周流六虚、变动不居的太虚之气。阳明强调:“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良知如同天道,其发用周流遍在,无有滞碍。它并非一种静态的认知实体,而是“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的活泼机变之能,总是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故阳明直引《系辞》之言指曰:“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正是要以“易”之变动不居的意象,来形容良知神应妙感、应变无穷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