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克除恶念 [复制链接]

46#

       圣是通明,狂是昏愚,心思通明为圣,倨慢为狂。而“圣”与“狂”之间的转换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克己复礼只在克制我们的邪念。王阳明说:“除掉山中的贼容易,除去心中的贼困难。杨椒山说:“念头一起,就思考这是个好念头还是坏念头。李颙说:“天下的大根本,就是人心;大肯檗,提醒天下的人心。”《大学》中写道:“想修身的人,首先要自己的心正。”天下的大根本是人心,舍弃不善而培养善,舍弃不仁而培养仁,舍弃人欲而培养天理,这也就是正其心的要法。
TOP
47#

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这便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的来历,在面对金钱的诱惑之时,杨震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正所谓“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杨震真正做到了自胜,是为强者。
TOP
48#

我同意每个人都有善和恶的一面。有人坚持人性善,也有人坚持人性恶。有些西方人更是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为了赎罪,所以他们的一生皆是为了赎罪而活。人真的是性恶吗 ?我不认为,人们的恶其实也是被不如意的境况逼出来的,如果我们的社会很美好,每个人生活很幸福,那又有谁愿意去行恶。所以克除恶念,首先要使社会美满
TOP
49#

        "恶念"一词,一听就是如此的让人不舒服,这个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有了好就一定有坏,有了美就一定有丑,有了善就一定有恶……善和恶是相对的,我们都希望这个世界充满爱,但是呢,可能不会实现,因为这个世界是相对的,一定会有人不希望这个世界充满爱,一定会尽所能的破坏,因为这样这个世界才能保持平衡,人们才能发现世界的美。
       可能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都会有恶念产生,至于要如何对待这个恶念,将它在对他人造成伤害前扼杀在摇篮里,还是将它付诸行动,祸害他人,以此来满足自己,都是因人而异的。这也体现着这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要想成为一个被别人爱戴和敬重的人,就要做到克服和消除恶念!控制自我,保持自我,实现自我,不要给恶念留丝毫的发展空间!战胜自己,成为强者!
TOP
50#

  王阳明曾说:“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也就是说,物本无善恶之分,心体也无善恶,都是至善的,而恶来源于人心中的私意,私意直接产生好恶之别,修养功夫就在于除去心中私意,力求恢复至善心体。心体即是天理,修养功夫要达到、求得天理之昭明灵觉处,圣人能够自行体认,而贤人、普通人则要经过去恶存善的持续修养。
TOP
51#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自古以来,好色、好财、好名等私欲乃性恶之本源,人们难以秉良知而克之,仅仅是以自己的此一念攻击自己的彼一念,以自己的此一欲克制自己的彼一欲,这就会在欲念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古人对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各有见解。如;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老子“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朱熹讲“存天理,灭人欲”。这些哲学家们主张规范外在行为,以达内心纯净,但在这里我想介绍阳明心学之去欲智慧。
        王阳明的心学承传孟子一脉,以求本心、去私、无欲、尽性为通向“天人合一”的方法,而具体途径是“格物致知”,“存欲去心”,“致良知”。
“       格物致知”乃人生态度。即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进入一个专注、宁静、高效的状态,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认识事物规律。“格物”的过程也是锻炼心灵的过程,使心灵摆脱杂念纷扰,恢复到“心如止水”的本原状态,以领悟良知。“去欲存心”指的是去掉那些在修养中过分的、不切实际的杂念,用意志调整自己的心态。《传习录》中写道:“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我们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内心,磨炼自己的诚意,至诚无息,超越自我,认识心灵本来的状态,这就达到了“致良知”。
        明悟良知,内心无私欲所蔽,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方可克服恶欲,实现大智慧。正如《传习录》所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TOP
52#

每个人都会有恶念,自己战胜自己心里的恶念,这才是自身的成功。从小时候就学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是是好事再小也要去做,只要是坏事再小也不去做,做到这两点就已经算是道德上的成功了。当我们产生私欲而要去做坏事的时候我们要克制住自己,不能被恶念所控制,而这正是大勇。
TOP
53#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如何剔除心中的恶念?功夫就是培善念及斗恶念。
培善念好理解,但恶念要怎么斗?这就要承认它的存在,把它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让它跑出来兴风作浪。
TOP
54#

从这一部分似乎可以延伸到“人性本恶”的源头,我认为追逐自身快感、抒发欲望是人之天性,所以作恶是很容易的选择,难的是遏制住并控制住自己的恶念,这便是培养我们的道德良知的缘故。“勿以恶小而为之”,有时候一些轻微的恶念和恶行似乎并不会引发什么严重的后果,但实际上正是从这些微小的恶开始,如果不加节制,恶就会慢慢地滋生,所以老话常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TOP
55#

       “念”,发自自己的心,念的产生往往难以控制,但在念头生发之后,可以自己决定“留”是“除”。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作恶之人的种种恶行,根本在于其心中恶念之生长。只要能遏制恶念,人生也会转变方向。
        庄子曾说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心如明镜,心中的念头,任它自然去留。任心中的念头自然而去,实际是对自己各种“念”的控制达到很高的境界。控制意念最重要的是控制恶念,使其不可过度生长,平息恶念,最终消除恶念。
TOP
56#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出现期待自己更强,赚更多的钱,有更高的收入,在这背后的成本就是我们需要比以前更忙碌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也会更少,我们总在追求最强,但在前方总会出现更强的人。但人生的奋斗时间是有限的,有些别人家庭积累了很多代的财富不可能在我们短期内就可以超越,追求不断超越别人只会陷入循环的痛苦之中,只有面对自己,认清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TOP
57#

不要因为别人的恶行未见恶报就改变自己的善良。大部分人总是攻击别人的恶、攻击别人的错误,却不反思自己的愚昧,这样的人就达不到克除恶念的境界。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道:“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我们只有清除恶念,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TOP
58#

人是善恶相生的,我们因为个体的选择不同,就会导致我们的善恶的表达不同,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恶是人自诞生以来就会存在的部分,我们要认识到这个不能改变的事实,才能知道应该去如何解决它,而不是怨天尤人或者忽视灭杀自己恶的一面,这些破坏人性和不清醒的行为都会导致人们走入到某一种极端之中,就算能够有所认识也是不全面的,偏见的不符合人性的,自然不是无情的,她给予我们机会给我们每个人都有为仁为善的能力,我们要去积极的使用这一份能力,利用它完善自身。那就是要我们保持善念,要克除恶念。克己复礼为仁,克不是克制是我们要在认识理性的前提之下破除恶的念头产生,积极理性的看待自身反省自身,最后成为一个仁者。拥有仁德,是在善恶交织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保持善念克制恶念达成的。
TOP
59#

人正因为有了欲望,才会有奋斗的动力,而欲望又会滋生贪念。随即又产生忧愁和烦劳,用老子的话说,欲望太多的人又会“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欲望还会影响人的心胸,心术,性格。欲望太多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会边的心胸狭窄,总是怕别人给自己争什么;自然内心也会变得比较阴险,久而久之就变得多疑,总觉得世上的人都想害她,造成心神疲惫。最终把自己孤立起来,活在自己的封闭圈里!
    所以说欲望会驱使我们奋斗,也会使我们变的冷漠。
TOP
60#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此句让我震撼,克除自身的恶念确实是大勇,因为这一过程是对自身恶意的剥离过程,带有几分剜肉治病的决心,这份勇气让人可敬。在恶意刚刚生发的时候人很难察觉到,也许是看到钱财的一瞬间想着悄悄拿走、也许是考试的一瞬间想着抄袭……恶念的升起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就在这一件件小事上,我们若不即使察觉这恶念,极有可能被恶念所操控,像恶念所想的那样去行事,而真的那样去做便会造成许多我们难以挽回的后果。所以,一旦发现恶意,就要及时的去掐断,不可任恶念肆意生长,尤其是在无人处,更容易滋生恶意,更要注意省察自身,发现恶念并将其斩除掉,让自身恢复清净的本心,做自己世界的英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