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克除恶念 [复制链接]

31#

        “廉”者要学会克除恶念,具体来说,先抓住你心中的一个恶念,看看是什么,然后仔细去想,这是怎么来的,是谁指使的。
        一般来说,指使者就是我们自己的贪心,比如说,看到别人有什么好东西,就想据为己有,就是因为贪财、贪物,看见美女就想和人家亲近就是贪色,我们贪的东西太多了,除了贪财、贪色,还要贪名、贪利。
那为什么贪呢?因为我们“爱”,爱财、爱色、爱名、爱利。爱又从哪里生起呢?从心里。为什么心里会生出爱呢?
因为无明(不明白),我们总认为自己这个肉体就是自己,因为财、色、名、利都能给我们这个肉体带来很大的快乐,所以我们见到财、色、名、利就会起意。
        所以要想去除心中的恶念,一定要先明白自己到底是谁。相信大多数人都有把手划破却没有发现,一经发发现才感觉疼的经历。
TOP
32#

改变命运,首先就是断恶缘,熄恶念。人来到世上为人,就是带了罪业的。身上累积了累生累世的恶习。所以作恶只欠缺机会。所谓机会就缘份。如果没有遇到好的教育,那么就更多了很多作恶的机会。也就是恶缘更多了。人要断恶缘,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比如不要跟不良习气的人和环境在一起。通过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来让人知廉耻善恶,来先断恶缘。
TOP
3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我认为,世人皆有恶念贪欲、“争夺之心”,正如王守仁所言“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最后编辑谧与 最后编辑于 2015-01-14 09:04:19
TOP
3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梁启超先生曾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说:“……荀子信性恶,故注重物质上之调剂。孟子言‘辞让之心人皆有之’,荀子正相反,谓争夺之心人皆有之。”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我认为,世人皆有恶念贪欲、“争夺之心”,正如王守仁所言“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明王守仁《传习录》上)意思是说,萌生的善念应该自知并且加以扩充,而恶念一旦萌发,也应该知道并加以遏制。我很赞同老子所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认为那些有着较强的自制力的人,所以不会被欲念主宰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培养自己内心的道德良知来战胜恶念。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虽然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很容易对生活感到满足,幸福指数很高,这样一些人无疑不是世俗贪念的奴隶,这也给我以启发那就,是通过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以克服恶念。然而话虽如此,古往今来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最后编辑陈宛秋 最后编辑于 2015-04-28 22:34:31
TOP
35#

岁月磨砺沧桑,心灵需要装点,世事纷扰。欲念让人心生动荡,就如“水动荡不已则不清,心动荡不已则不明。”在这繁华的都市里心灵也会渐渐起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有的时候,寻一处安宁之地,感受一下心灵的安静,反而成为一种奢侈。
在现今的社会,繁华的都市看见的全是匆匆忙忙、来来往往、停不下来休息的人们。这样的生活充斥着一种说不出的压抑,缺少了一种来自心灵的安静、安详。总是在夜以继日的繁忙、竞争和无奈中度过,所以,一个人,要学会安顿好自己的那颗脆弱的心,让自己的心在繁忙之中宁静片刻,你会有很多的收获。回忆以前的生活中的一小段美好的记忆,作一首浪漫的小诗,听一首怀旧的歌曲,看一片秋叶伴随着它美丽的舞姿缓缓下落,这一刻,还会因恶念阻扰你的心灵么!
TOP
36#

首先必须承认,我在克除恶念这方面做得一点都不好。人虽然不是动物却有动物性的一面,即恶的一面,人一旦有恶的想法,就会有恶的说法,继而会有恶的做法,恶的习惯,以至于影响人的一生。而战胜恶却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难就难在坚持。人可能一回两回的抑制住了恶念,但更大的诱惑来临时,就抑制不住了。我想大多数人是这样,古人告诫我们的,应该就是在界限分明的善恶中避恶,在大是大非中趋善吧。因为善恶的区分也是有模糊地带的。
TOP
37#

一个真正廉洁的人不与人争名,所以不一定有廉洁的名声,那些到处树立名誉的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才这样做;一个真正聪明绝顶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才华,看上去反而觉得很笨拙,那些卖弄自己聪明智慧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才这样做。

孟子说:有源的泉水总是汩汩涌淌,昼夜不息,注满所有低洼之处,然后继续奔流,汇入大海,假若无源,比如七八月间雨水频繁,大小沟渠也可以被灌满,但很快也就干涸了,所以名誉超过了实际,君子引以为羞耻。他又说: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做人应当了解这一点!古语还有:"聪明得福人间少,侥幸成名史上多。"人生在世,确实有许多偶得虚名,而这偶得的虚名,自然更是当不得真的。想做点事业的人,应该认清真廉之名和大巧
TOP
38#

除恶务尽
务:必须。指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
 出处《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与斩草除根、一网打尽 意思相近。
TOP
39#

人们通常会说,要我不做坏事还比较容易做到,但是要我不起恶念,好像就很难了。看看,这恶念,就是坏事的种子。这些种子在心里在脑子里其实一直都存在。就是累生累世所积留下来的。具体表现为什么样子呢?比如有人骂了你,你恼羞成怒心中生起想杀死他的念头,但实际你不会杀他。有人让你难堪,你想扇他几个耳光,但是没有真的那么做,你只是想了,念头一闪。你妈妈打了你,你恨她 希望她摔死。你男朋友今天不理你,你想砍他,你孩子不听话,你想抡起棍子打死他,等等等。这些念头,一闪而过的所有不善的心念,这就是恶念。
TOP
40#

陆九渊认为,真理就在人的心中,反省自求就可以获得真理:“所贵乎学者,为欲穷此理,尽此心也。”这是一条由心到物的先验论路线。在此基础上,他主张人心是本无少欠的,但由于物欲的蒙蔽,使人心染上了尘埃,因此需要一个洗涤的功夫:“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TOP
41#

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跟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注意这个可不是狭义的“性”)。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之中。照此来说,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欲望,只是压抑程度不同罢了。俗话说天使和恶魔只在一念之间,很多时候度的缺少往往会造成两者的交换。在生活中我们会说,不是坏人变少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很多时候只要能克制自己心中的邪念,穷凶极恶的人也可能变成善良的天使。
TOP
42#

中国古代法家学派人物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对于这句话的真假,我们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我们人类实际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与人之间都有着切实的生存联系,个人的行为将会影响到整个集体。所以为了整个人类的幸福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扬善行,克除心中的恶念。
我们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我们都是有思想有理性的。当然不否认我们也有着动物性的一面,比如好吃懒做,有欲望,会冲动鲁莽行事,这就要求我们用心中的道德律去约束自己,克制住自己的恶念。当然,对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监狱和罪犯了。对于这些未能克除心中恶念、甚至还将恶念付诸于实践的人,外在的谴责似乎都很苍白与无力,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还是应该向内审视自我、认清自我。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念头?这样的念头又是否会触及到他人的利益?那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获得它?想清楚了这几个问题,我想对于心中恶念的消除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TOP
43#

对于恶的现象,阳明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心学功夫,来致其良知,存其心而去其欲,所谓:“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又云:“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阳明的“致良知”功夫,包括“致知”和“格物”两个向度。所谓“致知”是内在功夫,即从本心上去除私欲杂念,恢复天理;所谓“格物”是外向推至,即在实践中把恢复了的良知天理贯彻到事物中去。
TOP
44#

克服心中的杂念和欲望,保持纯真善良。明代王守仁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们要经常进行内心审视,保持初心,一旦恶意萌生,要及时扼杀在摇篮中,切不可酿成大错。“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小恶也不能做,否则容易如洪水倾泻般一发不可收拾。
TOP
45#

若有恶念的出现,化解恶念不失为一种选择。则不应继续注意引起恶念的对象,而应注意该对象之外的,与善法相关联的对象。此外,把恶念剖析开,那就是一个个善念。比如说我看见一个人做好事,然后我嫉妒他。可是呢,细想一下:首先我知道善恶,其次我羡慕他能去做好事,再次我反省自己觉得自愧不如,最后我觉得我也应该去做些什么,恶念不过如此。控制恶念是另一种选择。所谓的“恶念”其实是自己的一部分 “恶念”伤害自己,自己反过来不允许“恶念”的发生,这造成的思维上的空耗,损伤人的精力和自尊。控制恶念应当以疏导为主,而不应压制恶念的发生。 正如冥想的时候应任由思维流动而不去管它,才能进入更深的层次,而不是压制思维的流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