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明语境中“知”、“行”概念有了与以往不同的内涵。“《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 “ 如好好色 ” ,“如恶恶臭”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 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传习录》)好好色与恶恶臭都是人体当下的心理变化,这种反应没有经过刻意的思考和谋划,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在面对这些事实时,将心理活动也视作行,表明人只要动念就意味着开始行动了。阳明在《传习录》卷下言:“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阳明在这段话中讲明立言宗旨,认为阳明的学说可以简要概括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而学者陈来指出,在理学的伦理学中把道德修养分为“为善”、“治恶”两个方面,从这个角度看,提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对于矫治“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有积极的正面作用;然而在“一念发动”时不是恶念而是善念,能否说“一念发动是善,即是行善”了呢?如只停留在意念的善而不付诸行,这正是阳明所要批判的“知而不行”。可见,这种说法只体现了知行合一的一个方面,适用于“去恶”而非“为善”。同时在这句文本中,阳明已表明知行之间并不存在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种相对固定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