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兼爱思想 [复制链接]

1#

     孔子将“爱人”含义的“仁”,加上了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改造成了“忠恕”含义的“仁”,孔子的“爱”称之为“别爱”是一种分等级的爱,孔子所说的别爱是让们爱所有的人,但是人的感情是有浓与淡,重与轻的,比如说你爱你的 爱人是一种爱,爱你的父母是一种爱,爱你的国家是一种爱,爱你的普通朋友又是一种爱,是要区别的,是有等级的爱,是有别的爱,而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他所主张的爱是抽去了宗法等级制内容的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认为爱必须一视同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认为庶人也是可以被举为天子的,等级制的界限已被打破了。所以,墨家的“兼爱”是对儒家“仁”的发展,更是对儒家“仁”的否定;在墨子看来,儒家不兼爱的“仁”,不能算是“仁”。“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墨子认为天下之乱之因,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自私自利亦是乱世之因,如“亏父而自利”、“亏子而自利”、“亏兄而自利”、“亏弟而自利”、“亏君而自利”、“亏臣而自利”、“乱异家以利其家”、“攻异国以利其国”等等皆为自私自利之结果,臣与子不孝,君与父不慈,以及“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直至盗贼之害人,都是互不相爱的结果。 "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鉴于这个观点,墨家子弟若实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墨家子弟会直接出墨家的勇士参与被攻国家的反攻击战,他们视其为反侵略战,即使被攻国的军队撤退,他们仍然会坚持战斗直到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他们的勇气让我钦佩,我对墨家最欣赏的就是这里。我不认同他们的兼爱,相比之下我还是认为儒家的别爱更实际些,兼爱确实更伟大,思想境界更高但是我觉得那是一个过于理想的世界,达到那种境界需要一视所有的爱,我认为爱妻子与爱父母是有着本质性区别二的,是两种不同概念的爱,我无法办到给他们付出一样的爱,又如老师对学生的爱也是一种独特的爱,它与父母对孩子的爱很相近但是我觉得老师爱学生达到了其父母爱他的那种地步,老师需要付出的远远地大于其父母爱他所需要付出的感情代价更高,这也是又区别的,我认为真的用一样的爱去爱他人爱周围的一切太过于偏激了,所谓样样都爱反而证明了你什么都不爱,古人也说过一句“礼貌过盛者情必疏”,人的感情也是又一定的限制的,所谓物极必反也就是这个道理(纯属个人观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