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呢?这个问题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都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朱熹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大加赞赏,可以说,这一理论不仅是哲学上的问题,也是社会学中涉及到的问题,中国受这种思想影响很深,直到现在也是。相对的,荀子的性恶论却一向处于下风,在朱熹的《孟子集注》的序中引用程子的话说“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不过,很多人也肯定性恶论,西方的原罪思想,以及现在很多西方电影,往往都涉及无意识或者无意的犯错以及以后悔悟、赎罪的情节,以及西方法律的制定也是以性恶论为指导的,这样说来,到底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更接近本质,更值得我们赞赏呢?
我并非哲学家,对这一问题也无法做过多的解释,只想提出自己的一点拙见。我觉得,对待别人我们应该抱有性善论的乐观,将别人看成天使,往往觉得自己的心胸也会宽广起来,我们会犹如生活在天堂之中。有的时候,不应该总是抱有社会如此黑暗,人心如此丑陋的想法,而自暴自弃,仇恨生活,时时带有疏远他人的想法。有的时候纵然受了些骗,也不该以偏概全,从而丧失对他人的信任,热心等等。有人说,最好的人生是3个次,热情,单纯和深沉。三个词中有两个是带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带有对他人的信任和热情。尤其是在从事教育事业的时候,应该怀有性善论的想法,发掘学生心中的真善美。而不应该处处带着挑剔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学生。
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人性中恶的部分,而不要逃避。将社会完全看成伊甸园那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天真,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社会的复杂性。除此之外,也应该怀有一种反思,反省的态度,用这种态度去对待自己日常的错误,对待历史的错误,对待人类历史上那些疯狂的年代,疯狂的事件,鲁迅先生说过,真正的勇士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有时候,我们需要一种将生活剥开的勇气,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认知悲剧,直面人性中的恶,这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比较薄弱的一环,因此我们的小说常常大团圆,因此小说里的坏人总是平面式的反面角色。
当然,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