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 [复制链接]

1#
虚和实本是不同质的元素,但受中国传统系统观的影响,两者被安排在同一构造里,以此作为美的体现。因此,中国传统艺术除了有“实”——实物、实体外,还应有“虚”——实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以补充、衬托和制约“实”。虚在艺术上有几种主要的功能和表现:⑴ “雾失楼台”。这是要表现艺术之“道”的内涵:“我看不见,但却存在”,即利用“空白”来表现“万有”,让观者仿佛置身于一片虚空中,去瑕想,去沉思,并从有限领悟无限。⑵ 和虚成静。“虚”不是虚无主义,“静”也不是静止,其在中国传统艺术里有三个深刻含义:其一,静极而动。即在行为发生以前,有一段深思熟虑的过程——思考、策划、内省。优秀的作品往往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寂内感外”)。其二,静寓意动。表现为含蓄,即用隐笔的方法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说的事情。其三,静抑制妄动。这是中国艺术中的“程式”。艺术作品要表现动,才能反映作者的心态,才能被其他人看到、听到和体会到。但“动”得过分,便会脱离艺术表现的约束。因此,中国传统艺术既表现“意”——“写意”,但又不是随意放纵自己,有一定的约束——“程式”,使艺术作品保持在“似”与“不似”之间,也称为“狂狷”。⑶ 虚实相济。这是中国古代系统观的基本结构和关系在艺术中的表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