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