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 [复制链接]

1#
如何对待我国古代的识字教学经验之我见


随着新一次识字教学的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寻求一种符合汉语言文字特点和本民族文化的教育理念成为改革的重点和关键。那么,对我国古代传统识字教学的宝贵经验的反思、探索其对现代识字教学的启示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切入口。


我国古代早至商周开始就十分重视小学教育,尤其以识字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一直到明清时期,这期间各朝代都在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尝试、更新教材和教学方法。例如魏晋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最早的小学识字兼常识教材《急救篇》和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千字文》;隋唐时的《论语》、《孝经》;宋末被称为“千古第一奇书”的《三字经》,还有延续后世使用的《百家姓》和《千家诗》等等。如此众多的小学识字教材以及蕴含其中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对于我们研究现代识字教学提供了很多好的借鉴和启示。我们应该摆脱“厚外国母语教学理论、薄本国传统识字经验”的错误做法,重新认真审视和吸收我国古代的识字教学,取其精华。



一、古代识字教学的字种、字量


从我国古代识字教学的字种和字量看,大体保持在千字左右。《急救篇》最多,共2114字;《千字文》全书1000字;隋唐的《开蒙要训》1400多字;《三字经》1068字;《百家姓》最少,568字,单字510个;《千家诗》1700多个。因此,对于古代人来说,这一千字左右的识字量基本上可以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了。基于此,对于现代的识字量,我们可以根据实证研究,综合参考现代人实际生活必须掌握的识字量及满足心理渴望的识字量、地区之间的差异等等,来确定现在识字教学的字种和字量。



二、古代识字教学的形式、内容


从我国古代识字教学的形式看,这些教材大多采用四言韵语,四字一句,两句一联,《三字经》采用的三字一句,《千家诗》大多编选的是唐宋名家的七言律诗或绝句。这种编排形式的优点是众所周知的,采用韵语形式,每句押韵且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诵记;文字通俗,言简意赅,同时又涵盖了极广博的常识和知识,增加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从内容看,其内容主线当然离不开封建的伦理纲常,但是其中也介绍了姓氏名字、器服百物等社会常识,也有涉及自然现象、历史典故等基本知识,同时也有大量的教育学生的读书方法、修身之道等等。并且这些对于学生的启蒙教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说教来完成的,以历史人物故事作为媒介来向学生传达这些思想。在符合学生天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的同时,又提高了阅读的能力、认字的能力。这对于现在小学教材的编排也有很好的启发。多安排一些儿歌、历史人物的故事、历史典故,多为孩子创造一些有趣味、有意境、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点的小故事,比什么都更能打动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学习甚至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古代识字教学的教学方式


目前识字教学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分两种:一种是“分进合击”,也是古代延续多年的做法,学会一个字分为认、写、讲、用四会,这四会有着各自的系统,互相不关联、也不牵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实现阅读的目标;另一种是“齐头并进”,这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每教一个字就要让学生实现认、写、讲、用四会。那么,当代的教学方式经历了五四的革新之后又重新回到古代的“分进合击”的教学理念,这基本上已经达成了普遍的共识。这里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通过这种识字方式尽快地让学生可以独立阅读、自主阅读。保证了识字速度和识字量,也就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决定了一个字是不可能通过一次的学习就完全、彻底地学会的,要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反复地练习、琢磨才能加深和巩固对一个字的真正的理解。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识字教学留给我们的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我们要慎而又慎地对待,在认真总结、谨慎借鉴、探究其利弊、成果和规律、大胆创新的同时吸收尽可能多的营养添加到我们现在的识字教学中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