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先要说明一点:
老不老,身心无碍谈何老?百尺玄黄一粒尘,无始无终行渺渺;
庄不庄,内外不羁谈何庄?梦在蝶中对身笑,有来有去路迢迢。
从古至今,世人学者总是把老庄合在一起观其行窥其道,更有甚者,将二者混为一谈,这已是流传了千年的所谓真理,于此不妄评论,只是谈一谈我所悟。
首先,老庄之道是绝不可同日而语的,虽然冥冥中历史把他们都划分为一个学派——道家学派,但是此二者在思想上还是有着根本区别的。至于“道家”这一学派,既不是老子成立的,也非庄子统筹的,且就他们二者而言,是绝对不会去搞任何派别的。老子说:任何派别都是云;庄子说:任何派别都是屁!
老子说水之圆融,庄子说梦之玄义;
老子说天地大合,庄子说社会万象;
老子微微浅笑,庄子哈哈大笑;
老子骑牛而去,不问世事,庄子踏梦而来,颠倒红尘。
其次,他们一个出世,一个入世,都是隐士,可能后来人们把他们合在一起的缘由就是因为他们都主张“法自然”吧,他们都讲一个字——随,一个随道,一个随性。
就老子一部《道德经》而言,一切的研究学习反而陷入囹圄,弄巧成拙。不要说研究,也不要说学习,感悟才是硬道理。《道德经》乃中外所有哲学流派中最博大精深的窥天道之学问,单单靠背诵,靠卜经问典是难以感悟的,道德经不必背诵,诵读即可,在明其浅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脚踏实地地经历生活,感悟重于思考。记着,感悟之外,不要有任何目的,以免有雕饰之滞。
关于为什么《道德经》不可按照传统的方式学习而必须用来感悟,理由简述如下: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谈谈《道德经》的博大精深。毫无疑问,这部著作对于天道人道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最终归宿窥了个干干净净,我们所有生活的细节无不在循着《道德经》所述,其思想贯穿了人类的根本。
有人曾说:无为而治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此言差矣,这并非幻想。按照规律,这将是人类发展到终极阶段的社会状态,现在做不到只是因为人类的整体素质太差,有待发展进步罢了。人性没有达到天然去雕饰之自然,被世俗和欲望所奴役,故无为而治只能作为一种口号而存在或者发生在极小的个体身上。但在老子的那个时代甚至再往前的时代,比如人类刚刚开化的时代,已经极其接近无为而治了,作为整个自然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人类完全符合自然。但那是最初的阶段,最初的阶段接近道,正像老子所言:道如初生之婴儿。或者换句话说初生婴儿最接近道。这时,人类不可以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就像初生婴儿般没有任何的悲喜、毁誉、增损,但有可能会招致意外的伤害且不会避免。
最初阶段,那么最高阶段亦如此。所不同的是,那时的道,人类会运用之,使人类与自然相和,人类生活得自然而舒适,科技也许会成为那个时代的附属品,而非必需品。但要知道,那是最接近道但是还没有达到道的状态,就像一个气球处在将要因体内气体不断充涨而爆破之临界点,而一旦达到道,那只是一瞬间,可能真正的宇宙末日就来临了,整个时间和空间消亡。然后成为一个无,这个无在不断运动的形态下继而产生有,循环不止。
由此而知,接近道的时间可能是整整一个时代,而达道只是一倏忽瞬间,因为道不可久,久非道。这也和《易经》的标志图案八卦所蕴含的哲理相和,物极必反,又陷入混沌,最初和最高在某种意义上最接近却又最疏远。最初和最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因果、黑白、是非其实亦是如此,相符相依。
既然说到《易经》,那我们就来谈谈《易经》和《道德经》之间的某种联系。
有人说《道德经》从属于《易经》,《道德经》是根据《易经》想出来的。这个观点我认为只有千分之一是有道理的,首先,《易经》确实是在《道德经》之前,其次,老子确实看过《易经》(我一厢情愿这么认为)。但是,这些都不能说明《道德经》就是来源于《易经》,就像我看过《三重门》,你不能说我写的《尘样年华》就来源于《三重门》,相信诸位都明白这个道理。在我看来,《易经》属具象,而《道德经》属抽象;《易经》讲求色,《道德经》讲求空;《易经》属玄学,《道德经》属哲学。青出于蓝而有别于蓝。
可能有人会问,怎么这么高深的学问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这个就不必有什么疑问了,因为最高深的学问往往是最纯粹的学问,所谓大道至简。也许,老子的时代不懂因特网不懂金融不懂的东西有很多,但是对于人道与天道的性质和关系可能窥探得更加透彻,最高深的学问往往需要最简单的头脑去思考。此处的头脑简单并非贬义也并非普通意义的头脑简单。为什么是那个时代的人创造出了中国哲学精髓?
我认为:一是因为天道运行,自然需要中国的最精深哲学在那个时候出现,这是主观的;客观讲,因为那时的人的思想不复杂,单纯,只有这样像白纸一样的思想才能产生那样精深的文化。于是有人又说:那再早的人的思想不是更单纯吗?那为什么没有造出《道德经》?我认为这是因为那个时候或许著书立说的学问还没达到,人们还没学会总结归纳,不善于将所想所思整理出来运用文字来记载。而且,老子当过图书馆长这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所谓读万卷书,所以老子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最终成为哲学第一人,这也是冥冥之中之事,切不可忽略我刚才所说主观的天道运行之奥妙。
最简单的思想成就最精深的学问,此为大道至简。
此处引申一个现象,央视每年都会搞什么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宣扬什么道德啊、见义勇为啊、拾金不昧啊、坚守啊等等,这些都要被拿来大肆吹捧,这些无可厚非,而且在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如果庄子还在,他一定会说:“真他妈虚伪!”
之所以这样宣扬正是因为这些所谓道德的缺失。简单来讲,如果人人都做好事、讲所谓道德,那就不会有特殊了,没有特殊就不会有吹捧不会有高尚。就比如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所作所为,也许在当代会感动一大批人,但放在老子所在甚至更早的时代就是很平常的行为,哪会感动什么人?《道德经》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所以:真正有道德的社会就不会有好人好事,需要有好人好事的社会必定是缺失道德;
真正有道的社会不会有德,需要有德的社会缺失道。
之前《尘》里面有首诗叫做《世尘》,如下:
我的心裸露在地表之外
在远古的清晨
这是一幅充满知性的画卷
没有哪一天是不优裕的
浩浩荡荡
群情激昂
我们忘了何时开始
衣食无忧成为一种被忽视的状态
当生活饱含热泪
是谁不去倾听谁的哭诉
我看到时间恣意行走
在头顶与指端
眼睛里有口深井
波澜不惊
而水面飘着的影子
双眸里满是欢颜
我们对生活心怀善意
没有哪一天是停滞不前的
就这样把生命看轻
嘲笑他们的无奈
深入骨髓
飘逸尘外
那时的尘世最接近上苍
没有美德
后来美德成了稀缺品的时候
人类开始赞扬它们
我们感到非常可笑
在尘世
我们是世尘
心态以最为自然的声音
把历史唤醒
记录了这里最初的状态
当我们死去千年之后
还在谁的思想里
自由存在
冬天是个靠着阳光存活的季节
我突兀的复活
但没有惊扰任何人
天空蓝得发冷
我在上面看到我的过去
像页白纸一样
什么都没写
现在我正在创造
但创造的却是未来
我有一个方向
路还很长
我仰望天空
我告诉自己
我很卑微
于是我笑了
这首诗暗合上述《道德经》“大道废……”篇,有兴趣的可以仔细读一下,对比一下。
故知这样的学问不是能学习来的,靠得是悟性和真性,靠得是经历生活的点滴。如果光靠学习反而自我束缚了。更有人人来背道德经,滚瓜烂熟,毫无益处,徒增笑耳。你是炫耀呢还是炫耀呢还是炫耀呢?但是感悟之初还是要诵读的,诵读方能感悟,至于非要求个一二三,则差矣。兴致所来则诵读几章,有些内容浅显易懂,有些内容晦涩难懂,有些内容含义缠缠,需要自己结合现实生活当中的经历去求解,去悟。
例如水之二章:
其一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其二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滴石穿。内心里面想象一下水的样子,不同的水有不同的样子,但它们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言,水永远不争,有东西挡路它就在那个挡它路的东西的旁边绕着走,挡不住;有土四面把它们围起来,它们就蒸发化成雨或渗到地底;它滴落在石头上,日久天长,会把石头滴穿。如老子所言:“事善能,动善时。”
理解《道德经》这样的学问,需要注意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不善观察的人看了也白看,所以说:学问在民间。
在最后说一个我身边的故事:一个学习企业管理的大学生,她听人说企业管理还是要向古人学习,要看看《道德经》。
在一次分享交流聚会上她跟我说了她的想法,问我可不可以结合企业管理来讲讲。我说不可以。
她问我为什么,我说我不懂企业管理,所以不能结合。
她说她现在看《道德经》,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我问她:你喜欢看吗?
她说:不喜欢也得看,导师这样要求的。
之后我就没说话了,如果都要像这样去学习,同样的时间,有兴趣的人可能领会十个点,而强迫式的连一个点都领会不透。所以我建议:真正有兴趣的去看一下,没兴趣的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