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管仲之我言》 [复制链接]

1#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1.据管仲早年从军,经常是胜在后输在前,后世之人有人评管子为“逃兵”。


这是一种谬误。中国是创痛的礼仪之邦,忠孝本来就是深刻影响人们的灵魂,从军可以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可是从军后管子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管子也想报效祖国、建功立业,在后来辅助齐桓公就是证明,说明管子具有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心。在为人子女上,如果没有子嗣或父母为亡而自己先死称为大不孝,自己死尚不足惜、若白发人送黑发人为大不孝。所以在从军中的犹豫是很正常的。再者,前面我们知道管子是很忠的,自然会在由于自己犹豫而没有勇往直前自然纠结,就算赢了也会受到内心忠义的谴责,故而在败仗时表现的很忠勇,至于为什么会战败时在前,只能说明管子当时运气不是很好。


2.孔子曰:管子器小。


孔子是儒家代表人,是中国优良传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然而有两点必须知道:一,孔丘比于管子要迟一百多年;二,孔丘跟管子是同地出生。故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孔丘是很尊重和看高管子的。那么当发现自己的“偶像”瑕疵时心里肯定很郁闷和失望的,故而说“管子器小”可以认为只是一时气话。


孔子的思想很多都是对于中国传统思维的继承和总结,然而在《管仲》中不论是经济、政治、军事还是人的思维等很多方面都有详细记载。如果把这种传统看做是一根带节的绳子,那么不论是管子还是孔子都只是一个环节,既不是开头也不是结尾,那么我们凭什么说孔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鼻祖呢?如果只是按时间上和作用上讲,管子文化并不亚于孔子文化。


说到底,管子不是“逃兵”而是大孝子大忠贤;管子也不器量小而是处事有瑕疵,刚好被崇拜自己的另外一个后起之秀发现,人无完人,有瑕疵也是无可厚非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