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仁”字,《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二”。即人与人之相亲。《中庸》:“仁者,人也。”即孔子所处的等级社会中的“君子”和“小人”。此“君子”和“小人”大多指伦理道德与等级名书的一个统一称谓。《论语》中亦为此意。君者,尊也,“君”表示尊贵,尊贵的人。“子”,有德,有学的人。故“君子“就是指尊贵的,有德有学的人。“小人”则指见利忘义,处于困境中好犯上作乱的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中对“仁“的解释,有“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仁者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肥行五者(茶、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等一系列的表述,但诸多表述均可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贯穿起来。此中讲“仁“即“忠恕。“
仁者智慧者也,施仁者得天下也。
分享 转发
TOP
2#

中心为忠,尽之为忠。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要尽心竭力办好自己应做的事。《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可视为“忠“。“忠“引其深意,即“诚“,忠是外在的一种状态,是需要按一定的规矩去做的,诚是指向人的内心,是一种自觉、自然的状态。忠是自己想有所成,先让别人有所功;自己想亨通,先让别人显达。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如心为恕,推己为恕。恕是对他人的态度,要将心比心,宽厚待人,即现在所流行的“换位思考。“《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就可视为“恕”。恕就是让人们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包容、宽容、厚待与自己所对的那部分人。自己不想要(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要(做)。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此段话则道出了“仁”的最高境界——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孔子引用先人之语,而赋新意之词。“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复礼”,恢复原来的礼制,道统。为何称其最高境界呢?因后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人们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就进入了仁德社会(大同社会)了,可见其境界之高。但是,春秋时代是一个天子式微、权在公室、大夫纂政、乱象丛生的社会,此时己礼崩乐坏,无纲纪可言。故而,若想回归,必须由统治者自己净化开始,克制自己的私欲,用礼约束自己的视听言动。可是,自春秋至今日,这个大同社会为何没有出现呢?现实和理想应该是对其最好的回答。因为我们身处的社会是一个现实中存在的,它受到社会各个方面或促进或阻碍而发展形成的结果,即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下发展形成的一种殊相。而圣贤所讲或书中所写的那些道理则是理想化的,是排除一切偶然因素而形成的结果。是一种共相。共同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所以孔子又为子渊列了“目”。“目”中所讲的即为用“礼”(此篇谈“仁”,“礼”且不论)约束行为举止,就是按礼制,道统去做,才可以成“仁”。成仁者成大事者,众人拥护啊!
TOP
3#


讲解“仁”字。。。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看上去似乎尊卑相附臭味相投阴谋诡计行贿腐败呢。

上层建筑不好好执政爱民却要搞卿卿我我,真恶心。

春秋之前“仁”字被长期禁止。

百毒齐放、百家争道时代才又出现了“仁”字,所以老子才会怒批并要求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仁就是天地没有爱恨。。所以对万物一律平等。

圣人不仁就是不会厚此薄彼。。所以对百姓视如草芥。

刍狗是无价之宝,人们崇敬的贡品,虽然是草芥扎的。

百姓就是百官。看来“仁”确实不是个好东西。

大道废有仁义。。。大道就是公平正义。。没有正义就是仁义。

究竟是仁义废了正义还是正义丢失后仁义的恶流泛起。。这只不过是鸡生蛋蛋孵鸡的问题。

所以,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