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这里的“学”包括“教”:“上所施,下所效(效法)也。”(《说文》)育人一事,从施授者说是教,自接受者言为学,所以古初统书作“学”,只在读时以声调区别之。何为教学?段玉裁《注》云:“《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自反(返求自身不足而进学)也。’按知不足,所谓觉悟也。《(学)记》又曰:‘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发愤再学)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人谓之‘学’者,学所以自觉(自觉不足),下之效也;教人所以觉人,上之施也。故云统谓之‘学’也。”世之有道无道,人之贤不肖,要在觉不觉,而觉必由学也。懂得古代教育这一朴实而弘深的本义,学绝不限于记背身外的书本知识以应付外物需要,才能比较真切地理解孔门教育思想与方针之卓绝千古,明白中华古人为什么能高屋建瓴地看教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治理)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教学的对象是人,目的是使人自知不足而自觉求足,“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同上)学生是学与问的主体,教师是指导答疑,则只能因材施教,分别要求,只宜激发自我完善之志,待其愤而后启,循循然善举其一而诱其自行反三,总之,贵在自得,不背教条。足不足,善不善,不以君主师长之个人好恶为标准,而以得道深浅与行事宜否为衡量。道无穷而事复杂,故师生有切磋而无对立。所学关乎道之尊德之贵,人生世事都在内,严肃中有开放性的探讨自由,没有刻板标准答案和统一考试的紧张压力。这是需要终生学而不厌、全面修养之道,可造就堪任社会精神支柱、足以承传天下仁道之英才。四千年间中华教育体制之完善、思想之高超、成就之卓越,都远出于举世各国之上。其间孔子为天下仁道而育英才的经典理论与历史伟功,影响之深广久远,举世无足比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