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自古以来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历来高度推崇那些有精神追求的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人士,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更重要;孔子又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是认为道德信念的信守和道德理想的坚持不受物质条件所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比生命还重要。儒家的这种思想在社会上造成了崇德尚义的气氛。在这种精神追求下,通过古代的精神文明规范体系“礼”,而形成了中华“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孟子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们追求坚定独立的人格尊严,不被任何财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胁,也为那些为捍卫正义和美好生活的人们进行不屈不挠和艰苦卓绝的斗争提供了精神的激励和支持。在这样的精神影响下,中国文化一贯强调明辨义利,主张明理节欲,在价值评价上对坚持道德理想追求的人高度褒扬,对追求个人私欲的满足的人加以贬斥,人的“美德”和修养始终受到重视。在中华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重视礼义廉耻,奉行仁孝忠公诚信为核心的传统美德体系,深入人心。中国文化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自觉的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重视完美人格的培育与成就,同时在政治上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注重用道德礼俗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反对以刑罚暴力管理社会;对外强调“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这些都成为中华文化特别重视道德文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