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衣食足应晓荣辱,仓廪实当知礼节 [复制链接]

1#
”古训亦有“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国尚礼则国盛,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因此,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说到礼。但是,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意见并不统一。在某些通史类著作中,礼往往被理解为典章制度而放在从属的位置,就是最典型的例证。1983年7月,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向美国学者邓尔麟谈及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及中西文化的区别时说道:“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通观古代典籍,可以发现儒家对礼的概念与功用的论述,往往因具体的语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


  首先,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其次,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第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第四,礼是统治秩序;第五,礼是国家典制。国家典礼都是按照以人法天的原则制定的。天子与北极天帝相对应,天乙所居在紫薇垣,则天子所居称紫禁城;第六,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儒家认为人的活动,应该符合于"德",要体现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为此,根据德的行为要求,制定为一套规范,也称之为礼;第七,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礼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因此,尽管中国是礼仪之邦,但是没有人可以用"一言以蔽之"的方法给"礼"下一个定义。已故著名礼学家钱玄先生说,礼的"范围之广,与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礼学实际上就是"上古文化史之学"。(《三礼辞典·自序》)这是非常精到的看法。


  从现代人的目光看来,礼的影响也有积极和消极的不同。积极的方面,礼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规定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它规定每个社会成员在获得一份生活资料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将责任和义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奠定基础。从消极方面讲,礼又将每个社会成员规定在一个狭小的生存空间里,迫使他们形成固定的责任、义务的思维模式,从而极大地限制、摧残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创新欲望。


  毫无疑问,在前现代世界上,中国是最讲究礼仪的国家,东亚诸国也深受中国传统礼仪的熏染,例如朱熹的《朱子家礼》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韩国礼仪,今日日本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中国古代礼仪的痕迹。然而,传统礼仪在中国本土却因种种因缘沦亡草泽。


  如今,面对公民社会的兴起,我们必须考虑重建现代礼仪,这种重建不是食古不化地套用,也不是食洋不化地照抄。从重建礼仪的思路上说,由于文明的标准往往随时代而变,作为其承载者的礼仪也就因此变迁。我们要研究传统礼仪和外国合乎国情的礼仪如何创造性转化,还要细致地把握这些礼仪如何与民俗融合,不仅如此,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礼仪恰恰可能从民俗中再生才最具生命力。


  从内容上说,现代礼仪至少应该包括四大类:家庭生活类(一般日常生活、节日生活、家庭祭祀);社会交往类;职业工作类;政治生活类。具体而言,家庭生活礼仪应当包括一切与生老病死相关的礼仪,例如出生礼、成年礼,以及婚丧食节喜祭诸礼;社会交往礼仪应该包括往来迎送诸礼仪;职业工作礼仪包括求、辞职礼、与各类同事相处礼等;政治生活礼仪包括与开会、选举、谈判、外交、军队等相关的礼仪;另外还有一些杂礼。


  有些礼仪需要一定的载体,包括礼具、礼所、礼人,例如在特定的场合要穿特定的服装,特定的礼仪必须在特定的地点举行,需特定的人来主持等等。


  但这些具体的规范并不是现代礼仪的目的所在,最核心的在于礼仪背后所表达的精神元素,现代礼仪应该包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应该涵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勇敢、谦逊、理性、稳重、慷慨、真情、和平非暴力……礼应当是一切美德的承载者、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接榫者。


  梁实秋先生曾说过:“礼,除非是太不合理,总是比没有礼好。”极端压抑个性、践踏自由、摧残尊严的礼仪并不能代表礼仪的真精神 即使在古代也是政治生活不正常所致,必须摒弃。


  现代礼仪通过规范人们的每一个行为举止强调人的尊严,强调人与人之间建设性的互助合作,强调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边界,强调职业伦理对职业行为的规范,强调人应该热爱而不是憎恨这个世界。它让人远离邪恶、低俗,引导人的精神迈向高境界。


  可以断言,公民社会不是一群没有尊严、没有教养的乌合之众能够建立的。现代礼仪就是公民社会的教养,今日国人可能看不到结果,但可以让它开始。


  知晓礼仪原理,可以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交流了解;秉持礼仪规则,能够建立彼此信任,营造良好氛围;讲求礼仪,可提升形象,消除隔阂,融洽关系,树立美感,赢得支持。礼仪是一个现代社会人综合素质文明程度的最直观的体现,是人生品位修养最直接的写照。


  人生改变从现代礼仪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