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浅谈真善美.docx [复制链接]

1#
研究国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经过历史的反复浪淘,在治学方法上,看来还是以回归到“出入经史,流连百家”的传统为宜。只要坚持这个传统,而又目光四射、不存排外之思,且能含英咀华,持之以恒,玩索有得,日积月累。那么,我们的面前就会呈现出这样的发人深省的画面:古代中国,光华夺目。近代中国,曲折暗淡,当代中国,几经磨难重又崛起在世界的东方l


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哲学过程。


虽然近代史上的悲歌余音未绝,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义勇军进行由的泱泱之声正在激浊扬清,响遏行云!


处在这个庄严的历史哲学过程第三环节上的中国人,既不应盲目悲观,也不应妄自尊大。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源远流长的中和情神。用这样的精神来审视和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我们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任务。回顾过去,我们必须有所损益;面对当前,我们必须正确取舍;只有这样,方能稳健地走向未来。这就是说,对于古代文化,必须大力开掘其丰富宝藏;对于近代文化,必须大力清理其利弊得失;对于当代文化,必须怀抱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顺应民心,勇敢地融入世界历史的潮流。


位卑而言高,历来是做人的大忌;但是出于责任感,又岂能隐而不言。限于才力,我个人只能从我的专业,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方面,就道与真善美的关系问题发表一些肤浅的看法,不敢自以为是,试试而已。


真善美并非中国文学的传统支架


真善美是西方哲学领城中的三大观念,它们是西方哲学最基本的理论支架。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在中国文化界形成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浪潮。真善美就是前辈学者在这股浪潮中从西方引进中国来的。根据这个理论支架,中国产生了许多著作,这些著作也确实能够说明某些现象,久而久之,习以为常,人们也就对之深信不疑了。当我们抛开这个理论支架,不带任何成见,独自钻研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它并不符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实际,它的思维深度远远不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它的社会作用也远远不及中国传统美学高明。自然,真善美能不能作为中国美学的理论支架也就不言而喻了。

西方哲学认为真善美都是价值判断:真(真理)是知识领域中的价值,善是欲求领域中的价值,美似乎居于欲求领域和知识领域之间,以一种特殊方式分属于这两个领域。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真是决定性的一环,善和美的判断都必须以其是否具有真理性为转移。中国古代圣贤多半是“知行合一”论者。中国古代哲学主张知行合一,在知行合一中比较地说来又多半更注重于行;因此,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善是决定性一环,真和美都从属于善,都以善为其最后的判断标准。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西方,善的基本内涵是人们值得欲求的事物,即人们想要和需要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善之所以为善,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满足人类个体的不同等级的欲求;政治的作用表现为创造一种足以保证这种欲求得到满足的社会环境。西方的人权观念正是从这里引发出来的。在中国,善的基本内涵是仁爱,是推己及人,是孔夫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这也就是说,善之所以为善,取决于人的自身与他人之需要的共同满足因为自身的安顿来之于人我关系的和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