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这里的“仁”,不是仁慈、仁爱,而是指位置之“中”。
这里的“仁”,就是“中”——不前不后,不少不过,中间刚好,这是“中”,就叫“仁”。再看“仁”字,“二人”也——不是“两个人”,而是“人中之人”的意思。
“人中”——人体之命穴也;
“仁者”——社会之“中”流也。
什么是“天地不仁”?
——“天地”不处在它应该处的中间位置,不“正”或不在“中”的状态,偏了歪了——都是不“中”,就是“不仁”。
它或许在“中”之前,跌宕起伏、激荡无状;或许在“中”之后,肃杀萧条、冰封千里——如果是处在这种天地变动之中的“万物”,不是“刍狗”,又是什么?
什么是“圣人不仁”?
——“圣人”还没处在“中”的位置,在“中”之前或之后而不在“中”的状态。
就是圣人还没出,还没形成,或是圣人已过——在没有“圣人”的天下里生存的“百姓”,能为“刍”为“狗”,已是造化啦。
我们再引申一下:
如果一切事物,都能在“中”的位置——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人、做了正确的事,那就是“中”了。不偏不依,
“刚刚”遇上“恰恰”——这叫“切中而为”。
切“中”节奏叫合拍,合拍之曲方可成调;
切“中”声节叫押韵,押韵之词才能成章。
如果人,从一出生到老死,都处在“中”的状态——在所有的时间、所有的地点、对所有的人、所作所为都是“中”的行迹,所思所想都是“中”的言行——这叫“守中而为”。
能做到此,就是“圣人”了——越是远古,圣人越多、越大,对后世影响越发深远。个中原因,值得思考。
“天地”在变动,它在“道中”,万物才得以生养成长;
“圣人”有先后,他在“人中”,百姓才不用成“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