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礼仪与仁 [复制链接]

1#
孔子的仁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第一是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



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在论语里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孔子论述施仁政于民的为政之道。孔子认为民为邦本,政治管理首重在民。因此,孔子倡导惠民政策的基点是如何利民,但他尽管满怀仁德之心,在当时不可能全心全意为民,因此,“尊五美,摒四恶”体现出对统治者利益和民众利益折中调和兼顾的政策导向。例如,他既要给老百姓实惠,又要让为政者少耗费;既要役使老百姓,又要照顾他们的实际困难,等等。总之,孔子是想既能照顾到统治者利益,又能照顾到老百姓利益。

第二就是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找回了自己才能找到别人,认清自己才能认清别人,要教育好别人,首先得教育好自己,使自己充实,自立,坚强.)

第三 仁的表现形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第四 “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