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950515253545556 / 5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忠于祖国 [复制链接]

826#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忠”一直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从古代的儒家经典到历代先贤的言行,忠的概念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其中“忠于祖国”是其最为重要的体现之一。这种忠不仅是一种情感上的依恋,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在传统文化中,往往与“孝”并提,形成了“忠孝”观念。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忠的基础,而忠则是孝的延伸。当这种孝道扩展到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时,便形成了“忠于祖国”的高尚品质。孟子也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表明,个人的修身与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忠于祖国则是这一道德链条的最高体现。
在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忠于祖国”的深刻内涵。屈原在《离骚》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忧国忧民,虽遭放逐,仍心系楚国,最终以身殉国,成为忠贞不渝的典范。岳飞的“精忠报国”更是家喻户晓。他一生致力于抗击金兵,保卫国家,其“还我河山”的壮志豪情,激励了无数后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以死明志,展现了对祖国的赤胆忠心。这些先贤们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面临战火纷飞的战争环境,但忠于祖国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家的安全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先贤们为榜样,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中,我们应敬业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对祖国的忠诚。在面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时,我们应毫不犹豫地选择国家利益,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国家的大我之中。
TOP
82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次想起这句诗,我的心中便涌起无限的敬意。 从前总觉得“忠诚”很远,直到看了岳飞带着将士们在沙场上拼命,为了守住国土连命都不要;还有文天祥被敌人抓住后,宁死也不低头,最后留下这首诗从容赴死。他们那时候,忠诚就是拿命去拼,是不管刀架在脖子上还是金子堆在眼前,都只认“国家”两个字。这种狠劲儿,现在想起来还让人眼眶发热。  
        现在不用打仗了,可忠诚没变,只是换了样子。看实验室里那些辛苦熬夜的研究人员,为了让我们国家的技术不被人卡脖子,在努力奋斗;还有边疆的战士,零下几十度还站在雪地里,脸冻得通红也不眨眼,就为了守住我们国家的每一寸土地。就连身边那些每天早起上班的人,把自己的活儿干好,其实也是在给国家添砖加瓦。忠诚,从来都藏在实实在在的日子里。  
       对我来说,“忠于祖国”就是好好读书,把该学的本事学到手,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能派上用场。古人用命写下的“忠诚”,我们现在就用日子慢慢去守护。不用喊多大的口号,把该做的做好,心里装着国家,这就够了。
TOP
828#

在儒家看来,忠于祖国是人最基本也最高尚的伦理道德价值,符合人性完善的需要,忠不会局限自己的发展空间,也不会伤害他物和他人,因为忠于国家的人能从国家中学习积极的伦理道德价值。因为所谓的忠,一定是符合仁道的,孔子的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被朱熹解释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即忠是指向自我的,只有“反身而诚”找寻到真实自我并追求积极的价值,当这种价值符合他人的目的时,才会唤起他人的敬意。忠于祖国的人是合乎忠恕之道的,那些在国难当头当仁不让挺身而出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的爱国之心总能一次又一次的使我们感动和振奋,并且唤醒了我们的仁性自觉与道德责任。那种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信仰之所以可贵,是因为这种追求并不会因为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影响个人对完善自我的价值追求,且有助于自我和他人生命的正面价值的实现。
儒者并不愚忠,“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一个国家政治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而天下苍生、民族文化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看来爱国心的源泉,在于发明本心之忠恕之道。
TOP
829#

忠于祖国是我们在这个社会生存发展必须要做到的也是首要的行为,热爱祖国的土地并且要加以保护,也就是保卫领土主权的完整,热爱祖国的人民并且为之奉献,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这是我们的宗旨,热爱祖国的文化并且为之弘扬,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强国。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家国情怀始终是贯穿其中的璀璨星辰,中国人民对于国家的忠诚,对于民族的担当,已经深深的刻入了我们的基因之中,生动的诠释了家国情怀的不朽价值。
从“临患不忘国,忠也”的古朴箴言,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昂呐喊,家国情怀贯穿始终。是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概,为了国家的危难,我们不能退缩,而应当英勇向前,对待生死就像是回家一样平常,是苏洵的“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真正的贤者不会因为自己将要死去而感到悲伤,却会因为国家的衰败而感到忧愁,这也是将自身的生死置之度外,而将国家的兴衰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是陆游的“一寸赤心惟报国。”一颗赤诚的心只能怪报效我们的祖国,“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种至死不渝的家国情怀,哪怕是生命终将消逝,对于祖国的统一的期待,对于国家的一片赤诚也从不会有所动摇,临终之前仍然不忘记家国大业。
从这篇论述中的语句我们可以看出家国情怀是有多维度的,既有个人在遭遇艰难险阻的时候,仍然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信仰,不能够轻而易举的就改变;也有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抛弃了个人微小的利益得失,我们要始终坚定的认为国家的利益是高于个人的利益的,当两者存在着冲突的时候,我们要首先考虑的是国家的利益,个人的利益应当被放在次要的方面,在确保国家利益情况下,我们可以追求正当的个人的私欲;“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还有将家国情怀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来,让每个人都明白家国其实就在我们日常的责任与担当之中。
在当今的社会,家国情怀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甚至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当今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我们所遭遇到的国内外的矛盾日益尖锐,迫切的需要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个体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自己平常的生活之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兢兢业业,为国家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用行动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到国家繁荣昌盛的伟大实践之中去。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所不能够忘记也必须要去做到的行为。
TOP
830#

爱国是中国人血脉里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它不是口号,而是日用而不知的牵挂。屈原放逐,仍怀“陟陛旧乡”之悲;陆游临终,犹念“家祭无忘”。古人以诗言志,今人则以行践志。我们脚下的土地,是亿万前人用汗水与热血浇灌而成,每一寸山河都刻着共同的名字。和平年代虽无烽火,但忠于祖国的方式并未减少:在实验室里攻克一项核心技术,在田垄间育出一株耐旱稻苗,在边疆哨所、在手术台、在讲台,都是无声的报国。爱国不是排他的激情,而是理性的担当——把个人前途嵌进民族复兴的大图景,把岗位责任叠成国家进步的阶梯。古人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日之责,便是以专业与良知守护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安宁与尊严。愿我们都能在心里常燃“一寸赤心”,在行动上坚持“苟利国家”,让历史的下一页,因有我们的汗水而更明亮。
TOP
831#

夫爱国之心,其根也深扎于九州之厚壤,其干也峻挺于五岳之层霄,其枝也披拂于四海之洪波,其华也烂熳于五千载之典册,其实更累累于亿兆黎元之心田。昔太史公曰“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屈正则怀石沉湘,留《离骚》以昭楚魂;苏子卿啮雪吞毡,仗汉节而卧雪窖;岳武穆凭栏怒发,凭“还我河山”之壮怀;文少保柴市赴义,存“丹心照汗青”之浩气。一脉相承,皆是以身赴鼎镬,以血沃邦家,使山河增其热,日月增其光。  

洎乎今日,华夏再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之竞,硅片之狭,已扼咽喉;生态之虞,冰川之融,渐逼眉睫;文化之传,西潮之涌,尤须砥柱。然危者机之伏,机者危之倚。于是爱国之情,不独金戈铁马,而寓于寸土寸芯:北斗穿穹,乃青年工程师之指尖星辰;蛟龙探海,乃耄耋院士之胸中丘壑;稻菽千层浪,乃田夫野老之汗滴禾下;冬奥一炬火,乃十万志愿者之微笑成光。  

更推而下之,凡民之细行,亦皆系国运之兴替:外卖骑手之疾驰,守城市烟火之温;社区网格员之巡更,保万家灯火之安;短视频博主之正声,遏谣言于青萍之末;退休老翁之拾荒,护长江之清波。一介匹夫,一掬微光,亿兆微光,乃成星河。  

且夫爱国之情,尤贵在恒而不在一时之激越。晨兴夜寐之读书,寸阴是惜;毫厘不爽之守诺,诚信是培;躬亲分类之环保,涓滴是护;扶弱济困之公益,仁心是扩。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非徒慷慨赴死,乃人人各尽其分,各守其职,各精其业。使寸寸山河,皆有寸寸丹心相照;使芸芸黔首,皆有拳拳赤子之忱。  

于是山河无恙,日月重华;于是华夏之光,永炳寰球。斯乃今日最宏阔之誓,亦乃来日最绵长之歌。
最后编辑栾晓宸 最后编辑于 2025-08-29 11:36:14
TOP
832#

忠于祖国,不是宏大的宣誓,而是一种把个人生命与土地、人民、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日常重力。它先是一种情感,再是一种责任,最后成为一种习惯:在任何境遇下,都不把“中国”二字当成遥远的背景,而是当成自己呼吸的一部分。
孔子说“临患不忘国”,把忠的起点放在困境。困境最能检验情感的纯度。1937 年南京城破,平民魏特琳把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改成难民收容所,日军刺刀近在咫尺,她仍在日记里写下“我的家在南京,我的命在中国”。国难当前,国籍不再是护照上的符号,而是血肉的坐标:她留下,是因为她无法把“中国”从自己身上剥离。忠于祖国,在此刻表现为一种无法撤退的站立。
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常被简化为英雄口号,其实隐藏着一个朴素逻辑:国家若亡,个人的“家”也失去意义。1949 年渡江战役前夜,解放军战士在木船上写下一封家书:“若我回不来,请把船板带回江北,那是祖国的新岸。”他们把归途与征途放在同一条线上:船板若能靠岸,就是家;若沉没,也是回家。死亡被重新定义——不是终点,而是与土地的再次贴合。
陆游的遗憾是“但悲不见九州同”,遗憾里藏着忠诚的另一种形态:把未竟之业托付给后来人。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一位广西籍士兵在猫耳洞刻下“如果明天我倒下,请把洞口的芒果核带回桂林,告诉妈妈,前线也有家乡的甜”。他知道自己可能看不到胜利,却用一枚果核把故乡与前线绑在一起,让母亲触摸到儿子的战场。忠诚在此不是壮烈的瞬间,而是把个人记忆嵌入国家叙事,让后来者继续完成统一与和平。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常被理解为名垂青史的豪情,更深一层,是把个人体温写进公共记忆。2015 年也门撤侨,海军女兵郭燕在甲板引导同胞登舰,她后来说:“当我用扩音器喊‘中国海军接你回家’,我突然明白,‘汗青’就是此刻的甲板。”历史不再是石碑上的刻字,而是活生生的舷梯、海水、汽笛。忠于祖国,就是把此刻的热泪写进未来的教科书,让后人读到时仍能感到温度。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忠诚从战场拉回日常。今天的“匹夫”不必披甲,却要在各自岗位上守住底线:程序员不写危害国家的代码,商人不行贿污染河流,学者不制造数据谎言。每一次拒绝诱惑,都是对国土的一次微小守护。忠诚不再遥远,它可能是一次不转发的谣言、一次不偷税的订单、一次不泄密的沉默。这些动作很小,却在亿万人手中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网,托住国家的日常运行。
忠于祖国,最终是一种无法解约的身份契约。它不要求惊天动地,只要求在任何岔路口,都把个人利益往国家利益那边靠一靠。靠一靠,山河就多一分安稳;靠一靠,历史就多一笔温热。当无数普通人把这一靠变成习惯,国家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亿万人共同托举的、正在呼吸的共同体。
TOP
83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拜读这篇关于"忠于祖国"的经典论述,深受触动。这些穿越时空的名言凝聚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今天,这些箴言尤显珍贵。

反观当下,精致利己主义有所蔓延,有些人将国家发展与个人生活割裂开来。其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关怀,正是要求我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反省自身,我有时也沉溺于个人得失,忽略了作为公民的责任。

因此我决心践行: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以专业能力贡献社会;持续关注国情民生,保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胸怀;更要在关键时刻勇于发声维护正义,让爱国情怀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与选择中。
TOP
83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警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是公民最基本的责任。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的祖先就把“忠”作为人自身的内核,将士忠于国土,人民忠于君主,不乏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先驱,如精忠报国的岳飞,抗倭的戚继光,现如今参兵入伍和守卫边防的将士,都是为国为民的忠诚者。国之大成,不乏有忠诚之士。忠者,为国为民,舍生忘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忠”的核心内核。
TOP
83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培养对祖国的忠诚感,核心是让祖国走进每个人的心里,让每个人走进祖国的发展里,当人们既懂祖国的过去与现在,又爱祖国的文化与温度,更能通过行动为祖国的未来出力时,忠诚感便会成为一种内化的品格,而非外在的要求。比如文天祥以生命诠释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散尽家财组建抗元义军,兵败被俘后,面对忽必烈 封相的诱惑,宁死不降,在阴暗土牢中写下《正气歌》,最终从容就义。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长城的基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