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诸如此类的经典名言在古人言论中比比皆是,一直规范着有志之士者们的思想言行。在他们看来,修养自身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不难发现,这种观念是承袭了孔子儒家思想的。
《论语》作为一部极其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广泛地涉及到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关于如何做人的问题,论述尤其翔实,这对于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无论从思想还是言行上都极有借鉴意义。 那么,《论语》中关于这方面问题又是如何论述的呢简而言之,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君子,是孔子儒家思想中处于最高层次的人,也是深受这种思想影响的古人终身追求的人格境界。因此,《论语》里谈及君子的语段极多,但限于其论述体例,并没有专门对“君子”一词作归纳,而是散见于各章,因此应该说“君子”是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
孔子思想中论及君子,旨在强调一个人对人格的追求,警示人们如何去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为此,《论语》丰富的阐述了君子的言行及道德修养标准。
一、应当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
孔子认为,安心于仁,实行仁德的人才是仁者,是智者。而不仁之人,是不应当长久的处于贫穷或安乐之中的。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里仁》)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有志于实行仁德是没有坏处的。
子曰:“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有截然不同的追求,其区别是很明显甚至是对立的。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
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
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广泛学习,并以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就不会背离君子之道了。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子路》);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 “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心境安宁,泰然处于世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执,能与人和谐相处而不去结党营私;君子注重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而担心别人对自己是否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