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本来离我十万八千里,但是有几个原因让我对佛教有了些兴趣。
第一,我现在学习中国文化史,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佛教传入我国两千余年的时间里,虽命途多舛,但依然曲折发展,尽管这一过程中曾多次出现大量的反佛者及其掀起的不同程度的反佛运动,其中包括极端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然而这些反佛行为也只是暂时遏制住了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并未从根本上清除佛教的影响,佛教依然以强大的生命力在夹缝中寻求生长的文化土壤,这也是佛教进一步中国化的过程。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自佛教传入伊始已然,魏晋南北朝时期蔚为激烈,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宗派林立、高僧辈出、僧尼迅增、佛典充盈。佛教的声名鹊起引发了一些传统学者从维护儒家道统的立场出发而进行的排佛行为,直至五代、宋、元、明,这种学术思想领域的辩难攻击一直持续不断,思想文化的撞击冲突,反而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固有文化内部的革新和佛教的进一步中国化。宋明理学就在原有儒学吸收佛教文化因素以补释健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直到近代,面对西学文化的强势冲击,一批中西学术文化功底深厚的学者,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在坚持儒家核心观点的基础上,糅合中西,提出一套新的儒学体系,形成现代新儒家学派,而它的第一代代表人物,如马一浮、梁蔌溟、熊十力等,则都是出佛入儒的学者,由此可见,佛教文化与中华本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碰撞融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终成一体,在此期间中国文化补充了新鲜血液,而佛教也在中国生根、发芽而成茁壮之菩提树。正如ersonName ProductID="汤一介" w:st="on">汤一介ersonName>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曾受惠于印度佛教,印度佛教又在中国得到发扬光大。”(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序言)时至今日,谈论、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得不涉猎佛教,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大学期间有一位我很钦佩的老师,他所开设的《德育原理》和《教育哲学》课程本是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但他的课堂教学丢弃俗套,创意十足,批判不满,妙语连珠,思维敏捷而缜密,观点新颖而有说服力。但他对佛学情有独钟,闲暇之余,常口诵佛经,手拨念珠,闭目养神,精神游骋于世俗之外,常教导我们勿要患得患失,迷求于执着,而应于“无常”之中淡定自若。于是对我来说,佛教平添了许多神秘,奈何有如此高水平学问之人深陷“宗教迷信的泥潭”?
第三,今年暑假,我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堂而皇之的理由参加了法门寺的“福慧营”活动,真实初衷虽是为了免费旅游一次,但深入清寺古刹,亲尝念经食素生活,聆听高僧大德开示,倾闻出家僧侣心声,感受燕绕古塔、铃声伴耳、钟磬余音、禅乐清雅、惜缘祈福、心灯长明的一份静谧与祥和,微妙和平,任人领悟,收获颇丰,似觉佛教有“化心”之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21 14:42:4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