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智的理解 [复制链接]

1#


智慧就是人生前进的方向,因为树的方向是由风决定,但人的方向是由自己决定的!”聪明的人,不是他有很多的智慧,而是他用了最多的智慧;生命就像是一次飞翔,唯有飞得更高,才能搏出一片光明的天空。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智深和勇沉是对应的,都表述了同一程度的存在。智谋太浅薄,就不能称之为,也就是说要让人觉得对觉得好,而且一般人自己想时想不到。而勇的深度,也要不肤浅,不直接的来表现,而是通过迂回表现,让人恍然大悟。是为有词:大智大勇。无智亦无得,"智"作"般若"解。亦即智慧、能知的妙智。"智"为能求的心;"得"为所证的佛果或者所求的境界。佛果有四种,一缘觉、二声闻、三菩萨、四佛。二乘菩萨修行六度法门,上求法于诸佛,下普化众生,自己修行得利益,又以利益泽润他人。所以能如此,都因为以智慧为第一,有智慧,也便能够彻上彻下,自己得真空大智,又能教益众生,使除惑生慧。在凡夫看来,入了菩萨阶次,功行很大,智慧非凡,已经很了不得;但在菩萨本人看来,这不过是还了本来面目,并没有什么智慧可言。其实,什么也没有证得,不过是回归本来寂寥而已。因为真心本来空寂,在般若真体当中,一念圆融,本来没有修习的事,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证得。所以不见有知的大智,也就没有所证的果德,若是以有所得的心去求,就已经不是真空。知而无知,才是真知;得而无得,才是真得。所以归结为"无智亦无得"。换言之,人人皆有本觉真心,智慧本然,不假修行。只要不起妄念,不作分别,也就复了本性和真心,就能返观自性本空,除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智慧之障。障碍一除,本心显露,一切世间的空性、真如性了了分明。


以无所得故。此处的"以"说明原因和来由。

分享 转发
TOP
2#

“知”可与“智”相通,意为才智、智慧。由学到知,由知到智,再到仁智统一。这是由知识到智慧的上升过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在孔子看来,人是靠学、问、思而得知的;从伦理道德价值定位而言,有了知识,才可以将知识上升为智慧,即“知识产生美德”逐步实现个体的理想人格。无知而愚昧的人是不能达到真正的仁的,孔子所谓“知者不惑”(《论语·子罕》),“智者利仁”,“知者乐水”(《论语·雍也》),“知者不失人”(《论语·卫灵公》)都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讨论的。由学而知,由知而智,仁智结合,可谓圣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