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含义,与孔子使用的其它道德概念一样,发乎身之情而合于群之理。本始之义只如《说文》所释:“仁,亲也。”段《注》:“《中庸》曰:‘仁者,人也。’郑注:‘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以人的情意相互慰问)之言。按:‘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孟子》曰:‘仁,人心也。’谓仁乃是人所以为心也。”(清儒朱一新《无邪堂答问》谓“相人偶”不能包括“慎独”之义,不足以训仁。按孔子本未强调慎独,仁道见于人际不在独修,此说非是。)仁是个会意字,务须领会人我之间(偶)同类相亲之意:其右半之“二”意味着“尔我”二者齐等亲密,左半之“人”表示相亲不相害是人所独贵的属性。这是先哲对人种特性的深刻理解。《说文》:“人,天地之性(生)最贵者也。”段《注》曰:“按:禽兽草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唯‘人为天地之心’(《礼记·礼运》)。故天地之生,以此极贵。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果实之心亦谓之‘人’(按:古无仁字,果核之仁写作‘果人’)能复生草木而成果实,皆至微而具全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