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和的读后感


  儒家和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之精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第一,以仁为本的道;第二,作为至德的道;第三,作为价值判定的道;第四,作为万物和谐共长的道。恕道体现了儒家宽容、涵厚的心胸与灵魂;中道体现了儒家深广、平静的修养与境界;直道体现了儒家坦然、实在的精神与情怀;生道体现了儒家和谐、生动的世界观和发展观。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根基,那就是儒家和同思想。
    
(一)、以仁为本的恕道
    
儒家讲恕道,是与它的的学说紧密相连的。可以说,的体,是仁的用。人有端,即孟子所谓的恻隐、不忍人之心,人将这种心体发用于外,用宽容、仁爱、涵厚的态度去对待事物,那么,不仅可以使自身与外物达到和谐共通,而且自己内心也可心平气和。所以,用仁之恕去对待他人及他物,从一种意义上说,也是对自己的仁,对自己的恕。
    1.
的分析
    “
是儒家非常强调的一个核心的理念,是作为全德存在的,并统摄诸德。《论语》中屡次提到,但孔子在针对不同弟子问时,有不同的回答,而这也就恰好体现了是一个全德,是,是,故也是,但是在这个大一里面却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德行,之全体大用所展现出来的也就是这不同的德行。可以说这些不同之德的才构成了这个,这也正是儒家和同思想的体现。
    
1)、仁之根由。仁,所以人也。人是什么?从生物的角度看,是自然界里的一种高级的动物,是整个自然界的一员;从社会层面上看,由于生产劳动的缘故,从而使人从动物中脱离出来,进而组成了社会,所以人又是社会的一员;从思想维度看,人有语言,有智识,是知、情、意的结合体。在这一点上有超越了他物。所以,从这三个方面上看,我们就找到了的原始、真切的根由: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有着根本的共通性,有着共同的本质。正是由于有这种共通,所以人能够从亲亲,到仁民,进而爱物,以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篇》)
    
2)、仁之本性。仁,真性情也。仁是由心而发的,是人之真性情的表露。所以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而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前者朴实、真切,是人的真切之性情,故近仁;而后者矫饰、做作,是人的献媚之气质,故鲜矣仁。人之真性情难免会有所偏,有所过,或有所不及,但是如能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只要是他由心之本然而发,也是知仁的。所以,孔子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人心存有仁,才可以好恶皆由心出之,且能和同于物事人情。
    
3)仁之方法。由于仁是人的内在性情的显现,所以仁的求得也是由人自己的反省而觉发。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孟子也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不仅仅就是一个理论,高高在上,而是通过自己每日真切的行动而实行之。所以说力行近乎仁,(《中庸》)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事事由仁行,将仁当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而不是行仁,把仁当成自己成就名声的一种工具,否则,这种假仁
    
4)、仁之功效。如人有仁心,那么这有三方面的功效:第一,对自然,可以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第二,对他人,可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第三,对自身,则可以心平气和,和顺于情也。反之,则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正是因为如此,孔子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有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也正是因为如此,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