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一.孝
1、“孝”的理解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章》)翻译为:天地之间,人是最宝贵的。人的德行,最大的就是孝。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作为儒家伦理和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原生性核心概念和首要德行,一直延衍至今。孝的核心就是“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赡养、顺从、悦亲等。赡养,就是从物质上奉养和悉心照料;顺从,就是尊敬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意志,使自己成为父母意志的执行者和体现者;悦亲,则是指体贴关心父母,在精神上使父母感到愉悦。而现实中,分别对其调查。15岁-22岁的青年代赞同“中国人赡养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这个观点的占77.4%,32-55岁的中年代,只占70.4%.在当前大量失业的前提下,许多儿女还要从退休的老年父母那里寻求金钱资助。而从悦亲角度调查时发现,老年组在“希望儿女体贴和令他们开心”的评价较为一致,94% 的老年人希望儿女经常问候他们。但,实际生活中,年龄越轻,顺从父母的观念越淡,行为越少。而以物质层次的孝道来取代精神层次孝道的不良趋势也在渐长。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人之根本。否则,何以成人?                                                                                                                                                                                                                   2010-12-25
2、“孝”的定义
“孝”,是中华最具特色的传统观念。
    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读了中华十大义理总关于孝的文章,我不禁受益匪浅。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对立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统一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父母哺育我们成人,付出了常人无法比拟的爱,受尽了千辛万苦,这种恩情比海深,怎能是一个母亲节、父亲节送给父母礼物所能取代的。我这里所说的不是节日不能给父母礼物,节日里略表谢意是应该的。但现实中许多人行孝都只是形式,这样就让我们意识到关心和孝敬父母不是一两个节日就能体现的,不是让父母吃顿“感恩餐”就解决的,也不是送一些礼物就能代劳的。孝应在心,孝应在行,孝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父母为了儿女操劳了一生,我们应该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孝体现在平时,让孝体现在每时每刻。行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给予父母,在精神上应该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平时多回家看看,忙碌的时候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声,一句慰心的问候,一份真切的情意,父母就很满足了。他们不在乎我们物质上孝敬的多少,只要让父母的心灵得到一种慰籍,就是最大的孝。对待父母不要老说“等我有钱了怎么样孝敬您,等我有时间了去看您”,父母不会在原地等我们,他们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等我们,他们等不起我们呀!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老人在精神上的寂寞是任何物质不能取代的,所以就不要在让老人等我们了。你往往对老人付出一分的爱,老人回报你的是十分的爱。时常与父母见上一面,说上一句话,时常想着父母,时常联系父母,在父母心中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孝顺。
    父母的大爱是无言的,孝敬父母不需要节日的仪式,平时要把孝融入到生活中,从小培养常有一颗感恩之心,常有爱心,要学会体贴体谅父母的辛苦,要让孩子明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2010-12-25
3、“孝”的精神
    《孝经》中说“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与礼是相关的。夫子教育那些庶民要对父母孝,认为孝是指赡养父母,产生与子女对父母之爱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回报,通过人们对孝的认识,而在行动上表示对礼的遵守和执行,由对一个浅显、每个人都可以亲身体会的道德的解释,从而可以延伸到“仁”的其他表现形式,将有关“仁”的思想,以孝作为基石,以“克己”作为形式,从而最终达到“复礼”的目的,实现“仁”的设想。孔子思想追求安稳、和谐,要让家庭稳定和政治稳定,“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从这两句话都可以看出,“事公卿”和“事父兄”的精神是大体一致的,由此我们看出孝道和仁政思想是有相通的一面的。所以我认为“仁”,“礼”,“孝”三者的关系就是,以孝基础,然后克己复礼,最后就是天下归仁了。可以做到这几点,那么真正稳定和谐的社会才会产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