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礼 [复制链接]

1#


“礼”最早是作为一套文明的规则出现的,相对于野蛮,它是人类进步的伟大标志,后来,它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体系。随着礼制存在基础的消亡,很多礼的具体仪则和它的一部分功能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除了可以维系民族认同感和增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礼的观念规范,其余不符合当代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当代社会自能将其排除。


   如果将能否进入当代生活的礼的观念规范从功能上进行区分,那么将被排斥的是“序尊卑之制”的一面,可被当代生活接受的则是“崇敬让之节”的一面。而基础,则不再是“序尊卑之制”了。礼是以道德为支撑的,没有道德的“礼”是形式的、是虚伪的,有时甚至是邪恶的。历史上的王莽未篡位时是谦谦君子。新时代“礼”要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更注重内涵。这也是我们作为以文明古国的个别公民在大众面前喧哗等,不讲公德,只讲私德。为世人所诟病。引导世人控制自己的行为,构建新时代的新“礼”念。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尊卑、贵*、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尊卑、贵*、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说的礼的最终目标便是做到和谐。


   我个人历来觉得要讲礼,懂礼,知礼,自然在生活里就要做好,我觉得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生活,戒备心理很强的交际里,我们至关重要的是要做到适度。什么是适度,举个最简单,不要成为别人生活中的麻烦,要知礼行礼的同时要知进退,方可做好适度。你想要得到别人的尊敬就得首先学会尊敬别人!试想一下,生活中的人们互相尊敬,互相真诚,那该有多好!

[em04]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