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的产生 [复制链接]

1#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后">后ersonName>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分享 转发
TOP
2#

何为“仁”?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孔子言“仁”从“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弟等内容,而以“以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实行的方法。 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这种爱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爱的程度。(所谓“仁”就社会的精华,在孔子年代精华就是有钱的官僚,那个年代是阶级社会。所以“仁者爱人是社会地位高的去爱社会地位低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