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治”主义,就是重视仁的特殊化,重视仁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仁的同情心,把仁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仁”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仁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仁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仁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仁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仁”、“有治仁,无治法”等极端的“仁治”主义。
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仁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