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孝——看中西差别于古今差别 [复制链接]

1#

现代哲学不同于传统思辨哲学,它强调观念的相对性(条件性)和不可证实性。这符合人类认识变化的规律,无对错,好坏之分,但从中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古希腊有句名言“不了解自己民族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核心,自奴隶社会便产生的观点,在封建时代得到了充分地的发展,许多王朝都是以孝治天下。现在社会给人类社会关系带来巨大的变化,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有的甚至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这其中主要就体现在古今思想观念和东西方思想文化观念上的深刻冲突的爆发。


现代世界早已被西方文明所征服,所以我们现代东方的思想融入了许多西方的文明理念,其中强调平等的思想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地包围着我们,例如教育、法律、人权、主权等等,基于这样一种思想我们要求整个社会的平等,全面,而与此为对照的古代思想则更是强调一种“强者的道德”,认为处于社会上层的人应该首先做出表率,然后上行下效,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这一思想在《论语》中就有体现: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其中就是有强调一种内在顺序的思想孕育其中。这种古今之别可以看作是现代性的一种体现。它的产生并非源于自身,而是由于产生此的一切基础的改变,其根本的便是意识形态的改变。


其次对于孝还有一种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人认为孝应该是有条件的,而古时的人则是人为应该无条件的遵守,这其中可以辩证地来分析。首先好的方面,古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有其理由的,那个时代的人没有现代的教育及测评体系(现代也不一定就比古时好),对于人才的选择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尤其是在人品德把握上,所以古人将这个人孝与不孝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仁德的重要指标。这也体现了人的认识规律。其次不好的方面,这种观点需要的条件被最大范围地忽略掉了。试想一个人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个酒鬼、整天无所事事,那么作为子女还尊重孝顺父母,如果折页事可以接受的话;那让我们看看“孝”在古语中的另一层解释——模仿,难道做子女的也要模仿父母成天酗酒闹事吗?所以古人的这种不讲条件的“孝”是有问题的。当然古人也一定认识到了,所以他们做了许多修正,其中一种就是强调强者(上者)的道德,所谓上行下效。但显然这样的机制缺乏一定的控制性,处于上位的人一旦不能很好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一切就都不好挽回了,现代可以说就是在挽回的机制上有了一定进步,比如双向的监督机制。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这也带来了一系列更复杂的问题,例如柏拉图文集中《地脉藕片》中记载着的儿子高父亲的故事。


当我们陶醉于现代人对于古代一些压制的反抗和解放的功劳中的同时,我们也渐渐看到了打开潘多拉宝盒之后无尽的问题。这时我们就要反思,当初我们引以为豪的功绩是否值得称赞?!《论语》中记载:子不言怪力乱神。“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也许现在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古人的深思远虑,用心良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