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讨论] [复制链接]

1#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百行孝为先,孝、弟为仁义之本。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由亲推人
,相反,如果一个人连亲人都不敬爱,又如何爱人?不能"齐家",如何"
治国,平天下"?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可见,一个人是否孝弟,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而
且关系到了社会的稳定。
    但是,当今社会,已经在宗族、血缘关系方面有了很大的淡化,孝弟与
否的问题对社会的影响也渐渐的被局限在家庭之中,从"治国,平天下"的
领域退入道德和个人修养领域之中。特别是对城市生活的人群,随着工作变
动,居无定所,家庭观念逐渐淡薄;而且"独生子女"制度也使得很多人根
本没有"弟"可言。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孝的问题呢?我认为,孔子所论
"孝弟"实是爱人之心在家族之中的体现,世易时移,当今家族既已淡弱,
我们实应求其"爱人"之本。只要由自己所爱之人,推而爱及他人,比之孝
弟,其用同也!

    无论什么时代,爱父母之"孝"都不会过时。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又曰:"入则孝,出则弟"。父母疼爱之心,只有"孝"以为报,再由
对父母之孝推及兄弟、族人,则可平家。孔子所说孝为:"父在观其志,父
没观其行。"要"三年无改于父道",才可说是"孝"。《中庸》亦云"夫
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完
成先人未竞的事业。可是别说当世,就算远如孔子的时代,能"无改于父道
"的,又有几人?更何况,父行恶,子何为?孔子这种"先贤"的崇拜我实
不敢苟同。继不继父志,要看个人志向以及"义之所在",它似乎不应与孝
与不孝挂钩。
    对父母孝与不孝,要看其心。《礼记*祭义篇》说,"孝子有深爱者必
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子曰:"色难,有事弟
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又有云:"今之孝者,是谓
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不管是否能养,是
否为老人劳,只要内心没有敬意,便失去了孝道的根本。
    有孝心,则凡事不会与父母抵触。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
敬不违,老而不怨。"见父母有错而不加以劝阻,是陷父母于不义;劝阻而
不恭敬委婉,是为不孝;"见志不从"而不敬且违,是为忤逆。新文化运动
以来,父母的权威虽然已经没有那么严厉,但是为人子者,终须情理兼顾,
求其中庸之道,不可失掉敬父母之心。
    有孝心者,不可使父母担忧。"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此话本
意似指人子须守候父母直至终老,不远游,恐误送终,以成憾事。但如今通
信交通之发达已非古时能比,所以不妨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即:"父母在,
不远游",以便能使父母得享天伦,不致年老无倚;"游必有方",以安父
母之心。
    有孝心者,必忧父母。人子者,不可让父母过分担心自己,同时,则要
为父母多尽心。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为添寿而喜,为年高而惧。不仅年事之数,父母生活、心情各方面,都应该
关心。父母为子女操劳一世,为人子女,实应让父母安享晚年,事事为之操劳,以尽孝道.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孝道也应如此。为孝之道,贵乎尽心。有了
"寸草之心",即使不能侍奉父母终老,亦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天地,无愧
于仁恕之道。



刘媛 20100551100  西南林业大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