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孝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专门有一部《孝经》。孝义也就是指一切循孝之举。


儒家强调由己及人,由此及彼,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说也一样,一个不孝的人,难成忠臣义士,所以很多朝代都有“举孝廉”的做法。因为古代有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忠臣必出自孝子。所以大臣不管国事多繁忙,只要是父母有疾在身,再霸道的皇帝都会准假省亲。因为这里面包含尽孝的问题。


可是不知道现代社会是怎么了,人性的孝心大大降低,认为父母养育子女是天经地义,但是等父母老了却又尽不到孝心。电视上经常也在播放子女抛弃父母的新闻。如果一个社会出现很多这样的现象,那么必然会引起很大的问题!

分享 转发
TOP
2#

孝必用情(上)

孝,善事父母者。——《说文》

父母对儿女的抚育之恩,儿女理当竭力而厚报之,于孝,乌鸦尚且反哺,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也可看出孔子主张学生在家学习的首要功课为尽孝道。其中有两点应注意:其一,孝敬之心非成家立业之后再思虑,而是自小就应留心留意,存于心中。其二,有入即有出,弟子为学业,事业,婚姻离家远走他乡,但每逢佳节返家后乃要以孝为先。

孝的实质何在?《论语·为政篇》中有阐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孝,非如犬马一般仅在“能养”的层次,更要动发真情,恭敬谦顺。当今之时代,物质生活丰裕,事业有成,飞黄腾达的“孝子”们,以为以身安,厚味,锦衣玉食就可以让老人颐享天年,真是不得孝道之要。若父母在我辈年幼也仅只养而不教,养而不爱,不用情,那末,我辈如今何以成人?必也为不知人伦常理的野人!再者,由于父母多经世事,必能察言观色。敏感的老人只见“孝子”寄来的货款而不见其真体,就揣度其中蹊跷,不得已只能思子心切。如一则公益广告上所绘,慈母张罗一桌丰盛的晚餐,并一一打电话告之,儿女不约而同地皆以“忙碌”为由推脱,老人独对杯盘,岂不伤悲?

TOP
3#

孝必用情(中)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以和颜悦色的态度来孝顺父母是件难事。人老之后疾病扰身,行卧不便,虽有子女应承下奉养老人的义务,但“久病床前无孝子”,久之,尽孝之心日趋冷淡,照顾老人就像例行公事一般,机械麻木。更有甚者竟盼望父母早归山林,以了后事。及至老人归天之后,便大张旗鼓,费财费力大办丧礼,哭得呼天抢地,以表其哀之深,为求邻人之赞。对于丧葬之事,孔子曾言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并且力求从俭。并且哀哭也要真情流露“丧至乎哀而止”,绝非矫揉造作,“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真正的孝子乃慎终追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我父亲每每思及奶奶总感亏欠,因母爱无以为报。奶奶遗照置于房中,让人睹物思亲。父亲常感慨,生前不竭力尽孝,死后铺张花费在丧事上,何益之有?正如孔子所言“生,事之以礼”——死生无常,在父母健在之日,常念及其风霜辛劳,并能躬身乐意侍奉在旁,实乃难得。老人们饱经患难颠沛,生活困苦自是家常便饭,一生已过大半,垂垂暮年只愿生活清净,心安理得。儿女孝心所发真情,是医治父母顽疾之良方,甜在他们心头,至于是粗茶淡饭还是龙虾鲍鱼,则为末也。亲情为本!

TOP
4#

孝必用情(下)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十九)

孝的方向性是由下而上的,即为儿女对父母之爱的回应叫孝。细心思量,是先有了上对下的生育训诲之爱,后才有下对上的尽孝之心。孰先孰后,其意深矣!原来父母与儿女之间有一条名为爱的双向纽带联系着。一个在这头,一个在那头。起初,在那头的孩提还未察觉时,这头厚厚的慈爱已预先传递过来,浇灌下来;及至稚童长大,阅历丰富后,才渐渐醒悟,一直环绕在无私的爱中,禁不住也以爱回馈,这就是孝了。孝是一种对交关系,像打乒乓球,像通电话。

我曾经和一位初为人父的朋友谈起父母之爱,他说当父亲是让人更成熟的转折点,让他懂得了责任,且更能体会到父母辛劳抚养自己着实不易。我的堂姐不幸因车祸丧失了仅几个月大的婴孩,当场目睹孩子的惨状,痛心万分。无疑,如若当时只能有一人存活,她会毫不犹豫的摆上自己以换婴儿安然无恙,这就是母爱了。

父母与儿女间若有一条慈绳爱索在彼此牵挂着,那么尽孝心只会让这根绳索更牢固,越拧越紧,亲情之爱足以用浓浓二字来形容。其实不管是父母对儿女的关怀,还是子女对父母的体贴,都是为了保持这份关系不破裂。我觉得孝的真义就是在此。最近,我回忆起童年时光,其中无处不点缀着深深的母爱,或考试,或入学,或生病……都有挥之不去的印记。现在更多的还是责备自己的顽梗,不听父母的教导,更不晓得他们身上的担子——有养家糊口的,有人际关系的,有疾病缠绕的,错综交织在一起。自己爱虚荣,炫耀,攀比的个性常常让母亲难堪,不知所措,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不该。母亲在我生病的时候会用嘴唇亲吻我的额头,随即便知晓我是否发烧,比体温计还准,可见她知我之深。孝,几乎与破费扯不上关系,一个握手,一个拥抱,只要的发自内心的体贴就可以了。地点也不限,在车站,在厨房餐桌旁,在医院病床边…….儿行千里母担忧,游子常死父母情。回应,保持这份爱的关系就是孝了。

TOP
5#

孝中难题(上)

国人常言,中国乃礼仪之邦。不错,以礼治国则天下安。孝中也不能忽略礼,毕竟有长幼辈分之分,在劝谏父母的时候就更应注意不能违背礼教,言辞要把握火候。

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 五)孝不能离礼是孔子的主张,这常让我想起古时皇帝与太子的关系,亦不像现今乡里间父亲与儿子的关系,后者要更亲密随和。前者更多的是恭敬,臣子只能对父王言听计从,不敢稍违。不过我以为《论语》对于孝更多的是孝中有敬,敬中有爱。请看下一段话: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倦。(里仁篇十八)对于这一段话起先我想到的是如今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年轻人时尚前卫的衣装让父母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昼出夜伏的生活方式让父母担心不已;摇滚嘻哈的音乐选择与父母所钟爱的邓丽君,李谷一大相庭径……这些明显的差异都会给家庭带来小小的争执。但孔子所言好像并不是以上的现象。

篇章中的父母似乎有不恰当,不合道义之处。正直精明的子女发现后为其担忧,真诚劝慰父母;可能是由于父母昏而不察,故仍固执己见。但孝顺的子女继续屡次以轻微婉转的方式,恭敬谦卑的态度归劝之,并且乐此不疲……

TOP
6#

孝中难题(下)

我曾经也遇到这样的难题,但处理得不得当,甚至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是不懂礼数,且操之过急。父亲是勤劳朴实的庄稼汉,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也有陋习,即烟不离手,且屡戒屡败。父亲已入中年,却烟量不减,让母亲甚是担忧。我为父亲的生命着想,便抓住父亲的坏习惯,吃饭,散步劝谏之言都挂在嘴边。有时心急,甚至以命令式的口吻与父亲谈话,有时又以世外高人的姿态来为父亲指点迷津。却没有考虑到他二十多年的烟龄,非一朝一夕可以戒掉。并且作为儿子的我以如此三令五申,喋喋不休的方式归劝父亲,委实不通礼数,难免给父亲留下不敬不孝的印象,更让他觉得烦躁。我想发自真心,合于礼数,宽容忍耐的劝止,远胜于激进不通晓情理的方式。与父母交流时温和,恭顺,无怨的态度是处理这一问题的前提。

叶公与孔子的对话对我有很大启发。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篇 十八)直,中正无伪,是不可却的美德,但对象不同则“直”的方式亦不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极为微妙的学问,子女若能劝之以礼,动之以情,则难题亦不难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