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忠孝一体 [复制链接]

1#

汉代是以“孝治天下”著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孝的朝代,作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孝”对于汉代社会影响很大。汉人认为,能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汉初不仅没孝悌力田科,这是孝道的政治化开始。统治者从儒家思想受到启发,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自汉惠帝以下的汉朝皇帝都以“孝”为溢,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记汉人之言曰:“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这代表汉人的普通看法。儒家的《孝经》一书在汉代受到了特别的器重,人们不仅把它看成是“三才之经纬,五行纲纪”:而且认为是儒家“六艺总会”。后汉时更使天下诵《孝经》,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以诵习《孝经》而成为孝子和以《孝经》进行教化。汉代《孝经》地位上升,孝的观念如此的兴盛,以及统治阶级以“孝治天下”指导思想形成,封建“忠孝一体”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渐产生的。


正确地认识忠孝一体的关系,对于为官从政者,不仅可以端正品行,率先垂范做忠孝双全之人,而且可以运用这一辩证统一的关系,成为凝聚人心、充分调动部属的积极性的领导艺术。紫诺老师痛心地列举了亲历的例子:“一面是年迈的父亲病危通知书发了一又一次,一面是孩子所在的单位领导一次又一次生硬地不予准假。……不几天这位员工的父亲仙逝,给这位员工留下了一辈子都无法弥补的痛苦。伤了员工的心,也冷了员工的热情。”可以说这位单位领导的绝情,既不是党和人民提倡的为官之道,也不是一个忠孝之人的行为,而且这种令人痛心的现象还绝非个案。现实生活中确实还有不少类似的领导,将忠孝对立起来,无视职员尽孝的正当要求,将本来完全可以调节安排的工作,推说成职员义不容辞的尽忠义务,不予通融,严重伤害职员的情感,从而失去民心。这正进一步说明弄清忠孝辩证统一关系的必要性。“为官者本身就应该要做一个懂感恩,能尽孝的人。都说善和爱是最大的力量,如果为官者能支持并鼓励自己的员工、下属善事父母,用心尽孝,那么这种关爱将会变成巨大的力量,使你的集体更具凝聚力,使员工们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时,你和你的员工们才是在对祖国对人们尽最大的忠。”紫诺老师的话虽然说得平实,但揭示的正是为官者忠孝双全的路径!以人为本,用人性化的关爱对待部属,不仅可以体察安抚人心、推行孝道、促进干群关系的温馨和谐,而且可以凝聚鼓舞人心、上下用命、推动学习任务的完成,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忠孝之道,孝在前,忠为舵,孝为忠所愿,忠是孝之全,这正是忠孝相互包含和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试想一个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报答的人,他可能是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人吗?只有恪守孝道的人,才可能有健全的人格和忠诚的心,因此,忠义之才必是尽孝之人。要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除了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之外别无选择。忠诚事业,让社会发展、国泰民安,才能让自己和父母过好日子,故说,孝顺之子必当尽忠之士。同理,忠孝之人从尽孝出发,走向尽忠,成就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圆满的是家国繁荣昌盛的忠孝双全之道。一个有志者,无论事政于庙堂,还是创业于江湖,都该追求忠孝双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