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之美 [复制链接]

1#
姚鼐运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来解释美的形态的二元对立的特点:"鼐闻天地之道,阴阳
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以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
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
,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
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
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煗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
形状举以殊焉。"(《复鲁絜非书》) 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刚柔观念来解释文学创
作风格的差异,并以丰富的比喻来对文学风格的状态做生动的描述,表现出在中国传统
文化的理论背景上对美的形态研究所取的独特视角,使美的形态研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
色。但是,姚鼐的偏颇也就在这里表现出来。他以"道"的形态来解释美的形态,不仅忽
略了美的丰富多彩的感性形式,而且在男权中心的语境下,用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这两
种美的形态来对人的性格情态进行分析,也似乎只注意到处于社会权力中心的两种人:
叱咤风云的英雄和超然物外的名士,而如果从自然人来进行分析,至少还应该论及女人
应当属于怎样一种美。可以肯定地说,女人的美就不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形态所能包容
的了。因此,以姚鼐的这段论述来作为美的形态分类的依据显然是很不完善,也很不科
学的。即此一端也可以看出,仅仅用中国传统的阴阳刚柔理论来作美的形态分类的依据
,对美的形态研究来说难免会以偏概全,捉襟见肘。
  我国的现代美学理论在美的形态分类研究中,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融
合了西方美学理论的美的范畴学说。中国古典美学对美的形态的论述,最早可以推到孟
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而这一美学命题
,又很容易让现代美学家们把"美"与"大"这一对概念与西方美学中的"美"与"崇高"这一
对基本范畴联系起来,从而产生直接的比附和对应关系。虽然孟子所说的"大"既包含了
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的内容,却也有色彩绚丽和气象辉煌的意思,就像孔子赞美尧所说
的"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就包含着赞扬尧具有光彩照人的相貌和博大
辉煌的气概这样一层意思,这又不是一般的美所能概括的,它是属于那种灿烂鲜艳、绚
烂夺目的绚丽之美。但由于现代美学一般只取美与崇高这两种美的形态的分类,所以"大
"的后一层意思就往往被忽略了。
  我国早期引进西方美学思想时就体现了这样的思维特点。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
上之位置》中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于形式之
对称、变化及调和。至宏壮之对象,汗德(按:即康德)虽谓之无形式,然以此种无形
式之形式能唤起宏壮之情,故谓之形式之一种无不可也。"[3 ]王国维根据上引的康德的
理论并加以发挥,提出:"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二种,曰优美,曰宏壮。自巴克
(按:即博克)及汗德之书出,学者殆视此为精密之分矣类。"[4]我以为,这就是我国
现代美学理论对美的基本形态的最初的命名,此后,美学理论研究便从阴阳刚柔的二分
方法出发,对美的形态作优美与壮美这两种形态的划分了。
  我国现代美学理论在基础建设阶段就已经把西方美学中对"美"与"崇高"的形态分类
,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关于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的分类相比附,从而建立起了概念上的对
应关系。早在40年代,朱光潜先生在1941年出版的《文艺心理学》中就从一般美学范畴
的角度提出"刚性美和柔性美"这一对概念,并以此为依据,描述了感觉雄伟与秀美时的
不同心境 。此后,蔡仪先生在1947年出版的《新美学》中也提出了"雄伟的美感和秀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