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艺术是人类梦中的天国。文学又像是尘世向天国焚烧的一炷炷心香,袅袅紫烟能将尘世与天国氤氲在一起。理想、爱情、恩仇、美德、幸福,人类在现实中难以获取的东西,都希冀在文学和艺术中找到。
有的人活着,但在活着人的心中死了;有的人死了,却在活着人的心里永远地活着。关羽生前,不论是在解州,在涿郡,还是在许昌,在荆州,凡他生活和征战过的地方,在黎庶百姓中都留下了乃勇乃仁乃义的品格魅力。三国是历史上最动荡不安、也是英雄迭出的年代。对于没无妄之福、却多无妄之祸的草民来说,就更容易生发出对英雄的呼唤。这种呼唤是芸芸众生精神自救的一种折射。关羽殁后,他的义举和美德便在百姓中口传舌播,门到户说,在你加一枝儿他添一叶儿的过程中,一株伟岸的英雄之树,遂也渐渐在百姓心灵的原野里兀立起来。
南北朝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中,有诸多依据民间口传整理的三国故事。至宋代,随着口头文学的盛行,三国故事从“讲史”中剥离出来。说书人为能抓住听众,惟恐故事不离奇,不惊险,不曲折,不激昂,便对三国史实进行了大胆的编排和演义。斯时的大文豪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对于当时艺人争说三国,百姓喜听三国的情状,曾有这样的记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静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三国故事能将顽皮淘气的孩童紧紧吸引,并能随着故事的起伏,时哭时笑,时怒时喜,可见当时由群众口头流传、又经舌粲莲花的艺人加工成的三国故事,已是何等涉猎成趣,扣人心弦。
三国以降的史籍,“拥曹贬刘”与“扬刘骂曹”,曾几经反复。西晋陈寿的《三国志》,首开“拥曹”之先河,誉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年隔不久,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则为“扬刘”之滥觞,首提“帝蜀寇魏”论;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又尊曹为正统;而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里,则又回到东晋习凿齿的“寇魏帝蜀”说。自南宋至明朝,程朱理学逐渐占据儒学的正宗传承地位,故而使朱熹的《通鉴纲目》广为流播,及到清代民国,刘蜀为三国正统的观念,便一直无人敢以卵击石,以指挠沸。
首次将民间艺人口说三国的那些单独的、片断伪故事,有头无尾地结集成文字的是《三国志平话》,此书成于元至治年间,凡8万字,虽插有图幅七十,但难称图文并茂。《平话》文字粗劣俚俗,错讹百出,读来像是为艺人说唱三国时写的提纲。《平话》也非一无是处,它毕竟让后人窥出三国故事的梗概,且关公的艺术形象亦见雏形。
元曲是继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之后,中国文学艺术的琦山隽峰。关汉卿、王实甫、郑光祖等元代最著名的剧作家,都写过三国戏。元杂剧中三国的曲目凡四十余种,以关羽为主角的多达12出,依次才是张飞、诸葛亮、刘备、周瑜、曹操。斯时的才子词人,好像谁都愿意为关公“拈就一管生花,万紫千红,齐向毫端吐”。关羽的同姓乡党关汉卿执元曲之牛耳,他所撰《关大王单刀会》杂剧,词句明净爽飒,珠玉纷呈,长吟短唱,庄谐杂出,读来荡气回肠,齿颊留香。他不仅借关羽的对立面孙权的岳丈乔阁老之口,详述了关羽大半生的赫赫战绩,且把“上阵处三绺美须飘,将九尺虎身摇”的关大王渲染得英武绝伦,八面威风……
印度曾长期沦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这期间有人曾征问英王:假如印度与莎士比亚两者择一,你将作何选择,英王毫不迟疑地回答,莎士比亚!这里,我们对侵略者的行径且不作挞伐。要说的只是:一个国度的伟大诗人及其诗篇,是这个国度最瑰丽而珍贵的宝石;一部称得上经典的长篇小说,也常常是一个民族的心灵秘史。
三国的那段波澜壮阔、惨烈悲怆的历史,一直在呼唤大手笔为其状摹。直至千载后的元末明初,罗贯中才从历史深处翩翩走来。我们无意将罗公与莎翁相提并论,就中国古典名著的艺术成就而言,罗贯中较之曹雪芹也稍逊一筹。但一个不可撼摇的事实是,罗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章回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迄今为止最优秀的历史小说。
透过《演义》的字里行间,人们无不会得这等结论:罗贯中是个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尊刘骂曹”派。但罗之尊刘,却并非完全因“正统”思想使然。
在我读小学时,村中的关庙尚未拆除,我至今犹记得庙中的那副楹联:“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今天想来,这楹联是以关羽为轴心,既几近包括了刘氏政治集团的主要人物,也颂扬了他们的仁德。罗氏的《演义》,就是力图把儒家的道德理想,寄托于“德化”的政治。才高八斗的罗氏甚至不顾作小说不能叠床架屋,理重事复之大忌,竟在《演义》中有七处提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要论正统,刘表、刘璋与刘备皆为汉室苗裔。当时,表、璋仍深沐皇恩,拥兵据地,而刘玄德却是个卖草鞋的皇室宗亲之弃儿。但《演义》中的表、璋,皆被描绘成无才无德的酒囊饭袋,而刘玄德则被渲染成志存高远,德隆望尊的谦谦君子。《演义》中的“刘玄德携民渡江”,把刘备的“德”,展现得无以复加。面对曹操南下荆州重兵的围追堵截,刘氏全然不顾妻离子散,更不惧刀在其项之危,携十万百姓一道草行露宿,虽每日仅行十余里,但他仍与庶民共度鱼游釜中之险……
罗贯中托他人之诗赞刘备日:“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
三国时,刘玄德也确实是个有德之君。正是靠了他的德,才使神机妙算、智珠在握的诸葛卧龙甘愿为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巳;也使从不服天朝管的主儿毛张飞,愿惟刘备马首是瞻;更使得骁勇无比的黄忠、马超甘心归顺,望尘而拜……
1981年3月,被世界称作“花都”的巴黎,曾召开了一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世界级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参加的会议。会上,竟破天荒地形成了这样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二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些当代人类的精英及风云人物,所以这样推重我们的孔老夫子,是因为在孔子那博大而精深的思想体系中,在人的修身方面,讲求“内圣外王”,力求知行统一;在人的操守方面,强调社会正义感,追求人的社会责任心。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又云“好仁者无以尚之”;孟子日“仁者人也”,他将“仁”与“人”直接等同;荀子云“人有气有生亦有义,故为天下贵”。儒家思想的旗旌上,最醒目的五字是:仁、义、礼、智、信,而“仁”则飘扬在这旗旌的最亮眼处,且“仁”又必须与正义连在一起招展,才能显示出人的最灼目的美德。在儒家先哲们看来,仁义的价值最为宝贵,仁义存,则人的价值在;仁义灭,则人与狗彘无异。
文学艺术的天国与尘世之间有一座桥梁,但这桥梁不是以钢筋混凝土铺设,而是靠作家用形象思维的翅羽去载接。罗贯中显然细心披览了历代史家关于三国的史籍,也注意了民间大量说三国的口头文学,并汲取了元杂剧三国人物戏中的精粹。这位饱吮着儒家文化乳汁成长的文学巨匠,如同当今的采石工,一下钻进历史大山的胸膛,先采来花岗岩荒料,运进他那形象思维的“加工厂”,并将荒料解成条条板材,再一一磨出华美的花纹,然后去构建一座充满儒家学说氛围及色彩的文学华厦。
《三国演义》洋洋70万言,粉墨登场的人物一千三百余。罗贯中在这千余众中簸来筛去,披沙捡金,甄选别择,鉴识辨认,最终圈定:只有他的乡党关羽,才是儒家学说最出色的实践者,才是儒家文化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
莎士比亚说:“勇敢是世人公认的最大美德,有勇的人是最值得崇敬的。”又说:“感发人心的忠勇,可以使一根纺线竿变成一柄长枪。”深谙小说之道的罗贯中自会清楚,他的乡党关羽沙场遇难后,得以昭彰后世的重要因由是英武,且民间早有“关爷刀上一点红,杀退曹操百万兵”的颂词,如果不将关羽的骁勇写足,读者肯定不会“买账”。
在《演义》中,罗氏挥动如椽之笔,挥写出了关羽万夫难敌的英姿。破黄巾,关羽一刀将程远劈为两段;拒董卓,云长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下,三英大战吕布,使手持方天戟的天下第一勇夫,首次遇到劲敌仓皇逃遁;徐州城外诱杀车胄,关羽不过是一弹指顷;曹军寨前,云长生擒王忠,兵不血刃,仅作猿臂轻舒;斩颜良,万军丛中关羽如入无人之境;诛文丑,云长只在跷足之间;千里护嫂走单骑,关羽虽人饥马乏,但过五关斩六将皆出手得卢,一刀胜似一刀快,杀蔡阳,张飞限定三通鼓,一鼓未绝,蔡阳便匆匆登上鬼录;单刀赴会,关羽身寄狼吻,但谈笑自若,呈示出虎将的大智大勇;水淹七军,活捉于禁,怒斩庞德,展现出关羽运筹帷幄,以水代兵的儒将风范……
为将关羽的英武描绘得颊上三毛,在三英大战吕布时,罗氏将张飞、刘备作为关羽的陪衬;斩华雄,劈颜良时,罗氏先让华、颜连斩各路诸侯几员名将、猛将后,才让关羽披挂上阵……罗氏为丰满关羽的形象,不顾史实,不惜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华雄本为孙策所诛,文丑原乃曹操所杀,蔡阳实是刘备所斩,水淹七军,史载是天泼豪雨所致……而罗氏却将这些都一古脑儿地记到了关羽的“英武簿”上。
小说本是伟大的谎话,但这“谎话”有时比真实更见真实。人的个性里蕴含着思想,有性格魅力的人犹如天上的行星,其行为总是按其个性的轨迹运行。鞭打督邮,本乃刘备所为,罗氏将这顶高帽戴在毛张飞头上,不仅在尺寸上严丝合缝,且更能弥散出张飞个性的气味。以关羽那寒光凛凛的青龙偃月刀及他那万死不惧的个性,将三国中某些骄人的战绩嫁接关爷身上,亦完全符合关羽的性格特征。
罗氏写关羽的英武,其手法近似国画中的泼墨大写意,在粗犷恢宏的画面里,更能显示出关羽英武的神韵。一个文章高手,必须能同操几副笔墨。作为孔老夫子忠实信徒的罗贯中,在写关羽的“仁义”时,却有着工笔画般的精勾细描。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的开篇,但刘关张三人及与他人之间的仁与义,却贯穿至这三位异姓兄弟相继去世之时。
关羽降曹后,与曹操同还许都途中,曹欲乱关羽君臣之礼,让关与其两位嫂子共住一室,而关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至许都,曹操拨一座府第与关羽居住。关却将一宅分为两院,内院住刘备两夫人,门内派老兵十名把守,他自居外宅……读过演义的人,大凡都能记得这样两个细节:
一日,操见关公所穿绿锦袍已旧,即度其身品,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操笑曰:“云长何如此之俭乎?”公曰:“某非俭也。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操叹曰:“真义士也!”然口虽称羡,.心实不悦。
…………
忽一日,操请关公宴。临散,送公出府,见公马瘦,操曰:“公马因何而瘦?”关公曰:“贱躯颇重,马不能载,因此常瘦。”操令左右备一马来,须臾牵至。那马身如火炭,状甚雄伟。操指曰:“公识此马否?”公曰:“莫非吕布所骑赤兔马乎?”操曰:“然也。”遂并鞍辔送与关公。关公再拜称谢。操不悦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乃喜而再拜。何贱人而贵畜耶?”关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操愕然而悔。
小说的要旨是将思想隐匿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中,因此它比哲学和科学更能给人们以明确性和说服力。罗贯中用“赠袍”和“赐马”两个细节,便把关羽的“忠义”展示得酣畅淋漓。
宽容和忍让是人格成熟的另一重要标志。宽宏大量是一种美德。
关羽脱离曹营后,护送两位嫂嫂履险如夷赶到古城,竟遭到张飞百般误解。关羽极力辩白,甘夫人也出面为之作证,但毛张飞手中的丈八蛇矛仍舞来挥去,“义愤”难消。直至关羽斩了曹操的大将蔡阳,张飞才疑虑冰释。古人说宰相肚里可撑船,又云大将头上能跑马。至刚至烈的关羽,此时却委曲求全。罗贯中未着一个“义”字,却使“仁,义”的关羽尽得风流。灵感,从来不拜访懒惰的文人。写到此,罗氏并没有收笔,继续将关羽之“义”,向更高境界提升。当张飞命部属杀猪宰羊摆宴时,关羽却说:“兄长未到,甚酒食能充肺腑也。”次日,他不惮千里走单骑的劳顿,又径奔汝南,北走冀州,直至寻到兄长刘备,兄弟三人方“欢喜无限,连饮数日”。
施恩图报是小人之情,有恩必报为君子之愫。《演义》中,罗氏虽将曹操写成大奸巨恶,但因曹对关有过知遇之恩,为丰满关羽“仁义”的形象,便极力渲染了关羽不顾曾在诸葛亮面前立下生死状,却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情景。并赋诗赞日:“拼将一死酬知已,致令千秋仰义名。”
《演义》中,黄忠是关羽遇到的惟一劲敌,长沙城外的首次交战,两人大战一百余合,胜负未分;次日再战,又杀了五六十合,仍雌雄难决。当关羽欲施拖刀计时,黄忠竟马失前蹄。面对这天赐良机,关羽如果斩了黄忠,无疑会成。为天下第一英雄。然关羽不乘人之危,让黄忠回城换马,再做力的公平竞争。正是因了关羽的义薄云天,才使得本也具有仁义品格的黄汉升也投桃报李。再做交战时,这神箭将军只射关羽头盔而不伤其额。正是英雄惜英雄,才为后来黄忠归顺刘备创造了前提……
关羽的仁义,既感染了他的敌手,也濡染了他身边的部卒,甚至还熏染了他的战马。关羽于临沮罹难后,坚守麦城的王甫与周仓,一当即坠城而亡,一旋即自刎以终。那匹被孙权掳去的赤兔马,亦为悲悼主人,数日不食草料而死……
一部“据正史,采小说,证文采,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概括万事(明《百川书志》)”的《三国演义》,是封建历史的百科全书。书中虽多有对妇女的轻视,也不乏对帝王将相之权力的津津乐道;因了历史的局限,书中也自然缺乏民主倾向。但它仍是迄今为止一部对中国百姓影响最大的历史小说,也是自明以还的封建统治者研究谋略与权术的必读书。
毛宗冈批注《演义》时,说书中有“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义绝”关羽。正是因了关羽的“至仁至义”,他便成了千百年来朝野上下尤其是平民百姓最为敬仰的人物。
罗贯中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居功至伟。《演义》行世后,汉剧、川剧、蒲剧、豫剧、湘剧、徽剧、滇剧、昆剧、秦腔等中国主要地方剧种,以及后来的京剧,都以《演义》为蓝本,创作上演了大量的关公戏。于是乎,在中国辞海里又多了“关戏”这样一个名词。而以一人之名成为中国戏曲一条目者,仅关羽一人而已。于是乎,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关公的脸愈来愈红,曹操的脸愈来愈白。
在艺术魔杖的不断变换和挥舞中,一个“忠义仁勇”的关公形象,遂也成为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