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苍生众庶面前,横亘着一道道人生的路堑。在这些路堑旁,分别赫然醒目地写着国与家、群与已、理与欲、穷与达、沉与浮、毁与誉、力与命、死与生等警示性的路标。那些能够腾越这些路堑者,就是人中豪杰,铁中铮铮;那些不能或不敢跨越者则为凡夫俗子;而避开这些路堑或绕道甚至反其向行走者,则常常会跌入深堑而不能自拔,甚至会沦为千夫所指的败类。即使英髦俊彦在其一生中,也不可能将这些人生的大路堑一一腾越,能跨越这些路堑的大半者,便可称人杰中的伟丈夫,能全部超越者,就是神样的完人了。
寻找汉末名将真实的关羽,我们必须从他的诞生地开始。
在常平村关帝家庙前,左右各竖有一座木构牌坊,上面分别镌刻着“灵钟鹾海”,“秀毓条山”。鹾海是指自古闻名的解州(今为运城所辖)盐池;条山是指横矗运城境内的中条山脉。运城一带,旧称“河东”;河东一域,古叫“中国”。嫘祖养蚕,黄帝大战蚩尤,后稷教民稼穑,伯乐虞坂相马,尧舜禹分别在河东一带建都……如果没有这些先祖的名字及那些颇具神秘色彩的故事,华夏民族的上古文明史,将会显得何等苍白;在关公诞生之前,河东还养育出商代名相傅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以及介子推、宫之奇、百里奚、赵盾、董狐、张仪、卫青、霍去病等灿若星列的风云人物,如果没有他们,中国古代历史的舞台,也绝不会有那么多有声有色的活剧。倘若关羽不是诞生在这片皇天后土上,他生命的底色,当也会缺乏应有的亮彩。
武圣关公,太奇伟太古老了。然而,只要清醒的理智之光还在闪动,多少代人用想像的雨雾凝在关圣身上那厚重而晶亮的霜花,还是能够消融的;只要我们在历史的经经纬纬里去审慎地进行爬罗剔抉,还是能够还原出一个真真实实的关羽的。
在旧中国,对芸芸众生来说,历史只是一张永远翻阅不完的兵燹、战乱、灾荒组成的图幅,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的黎庶,没有半点儿资格走进历史的册页。因关公出生寒微之家,致使当今的史家对他的身世及生日,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公元219年(建安廿四年)关羽荆州遇害时,年五十有九,已是天下无人不知晓的名将。通过他的卒岁,史人还是能推算出他生于东汉延熹三年(公元160年)。至于他生于这年的何月何日,则难考稽了。荆州及东南沿海一带定为农历五月十三,内地有的定为六月二十二或六月初二,台湾同胞则定为八月初十。历史的某些事情无独有偶。就拿中国共产党的生日而言,因共产党初创时,人少势微,且没取得合法地位,又加之党成立时军阀及特务横行,会址不得不两易其地,故而生日为哪天便没有明确记载。及至到了延安,建党元老毛泽东与董必武商定,始将党的生日定为“七,一”……
关羽的祖考,史书上向为阙如。就连其祖辈、父辈,亦无任何记载。及至康熙十七年,解州州守王朱旦,在一篇雕章镂句的《汉前将军壮缪侯关圣帝君祖墓碑铭》中,才首次披露了关羽之太翁和严父的名讳及身世。
此《碑铭》得以谋篇成文,甚是荒诞不经。
王朱旦称,《碑铭》的材料来源于关公故里一书生于昌的一个梦。于昌在梦中梦见关帝授他“易碑”两个大字,并言按梦指点,他在关帝祖茔的石盘沟,发现残砖一块,上有三十字碑文。王朱旦还称,他在河北涿郡时,曾夜梦关公请他喝酒,并嘱他为自己述写生平。书生与州官的两个梦再加一块三十字的残砖,便成了王朱旦写的近千言《碑铭》之依据。至此,阙轶达一千五百年的关公家世,才有了貌似清晰的枝蔓:关羽的祖父关审,是位饱学之士,这老先生崇尚老庄,信奉道教,并以象数之学和孔孟之说推行教化。但他逢乱世而不仕,视功名利禄如过眼烟云。劳作之余,他熟读五经四书,隐居训子。关审殁后,其子关毅克缵祖学,恪守封建礼教,为父守墓三载,极尽孝道,而此时关审之孙关羽,尚未降生……
这篇由梦幻的丝线而苦心孤诣编织出的《碑铭》,连当时极为推崇关圣的清朝廷也不敢相信。但《碑铭》中提到的关公的生辰为六月二十四,却被皇家采纳,并沿袭至今达三百余载。
清之前,世人连关羽的祖辈和父辈的名讳和身世都不知晓,其家谱更是无从谈起。关羽成圣后的《关帝家谱》,是以关公为轴心上下左右辐射的。关龙逄乃夏朝末年夏桀的大臣,因敢于多次直谏夏桀荒淫无道、乱杀无辜,而被暴君“炮烙”残害。“关龙”乃复姓,“逄”是名字。因关龙逄墓距关羽的故里仅三十里之遥,后人便穿凿附会地将关龙逄请进关帝家庙,并当作关家始祖世代供奉。
关于关羽年轻时的职业,也众说不一。有的说他是卖豆腐的,有的说是打铁造车的,还有的是说边读书边习武的。从不同版本的正史所提及的关羽喜读《春秋》一事看,关羽出生在一个半耕半读之家,不是没有可能的。但关家绝非殷实富户,且年轻时的关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则也毋庸置疑。
西晋人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向被史学界视作研究“三国”那段历史的最权威的著作。陈寿之父曾为马谡帐下参军,马被诸葛亮所斩时,陈父亦受髡刑。故而坚定的“拥曹派”陈寿在著《三国志》时,难免不掺进个人恩怨的成分。陈寿写《武帝(曹操)传》时,不吝笔墨,极尽铺陈之能事,洋洋洒洒万余言,而在写《关羽传》时却惜墨如金,仅区区954字,且字里行间闪烁其词,语焉不详。但陈氏还是能以史家的良知,把关羽“忠义仁勇”的品格,勾勒出一个大体轮廓。
对关羽的离家出走,《传》中仅用了“亡命奔涿郡”五字。至于关羽何以离家出走,陈氏却讳莫如深。殊不知,关羽的出走,恰恰是因了一桩不畏于天,不愧于人的英雄壮举。
东汉末年,解州城内有一名唤吕熊的恶霸,百姓詈骂其为“熊虎员外”。吕熊勾结城中七位异姓豪富,朋比为奸,欺诈百姓。他们巧取豪夺,草菅人命,强暴妇女,无恶不为。百姓畏其势焰熏天,即使听他们在街头跺跺脚儿,双腿便也会簌簌颤抖。作为罪魁的吕熊,还是个采花大盗。他将城周围的水井悉数填塞,仅留他自家院中的深井一口。百姓欲饮活命之水,必须遣家中少女去汲取方可。而吕熊窥探于井旁,见有几分姿色者,便大发兽性。某日,有一韩姓老汉向关羽痛不欲生地哭诉,其女儿在汲水时被吕熊蹂躏。关羽闻听,眦裂发竖,于夤夜潜入吕熊之深宅大院,先挥剑将这祸首裁为两截,继而杀性大发,又将另七姓豪强歹人,斩斫殆尽。关羽归家,将除霸事禀告父母,双亲非但未加责怪,反而对此尚侠好义、扶弱抑强之举倍加夸奖。父母急令关羽逃命天涯,并速送儿媳胡氏及孙儿关平至外地亲友处避难。二老自知在劫难逃,双双坠入自家深井而亡。现关帝家庙的古塔,乃昔年当地乡亲为祭奠关公之亡父亡母,在原水井之上而建……
关羽悯冤除霸离家出走的故事,在荆州,在涿州,在解州,有五种版本。但不论哪种版本,皆称关羽亡命奔涿郡,是仗义杀人。不论哪种版本,也丝毫没有谈到关羽杀人是因一己之仇,一人之冤,一情之念,一家之恨而进行的仇杀或情杀。
昭善瘅恶、见义勇为,是人类心匣中弥足宝贵的珍珠。正是关羽为民挥剑之一杀,才奠定了武圣关羽人格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在《关羽传》中这本应不可或缺的一笔,却被陈寿老先生给“贪污”了。
真正的朋友,是另一个自己,也是一个灵魂寄托于两个或多个躯体内的自己。真正的朋友,如同嵌在自己心灵天幕上的星星,如果其中一颗陨落,就不能移来另一颗星填补他的位置。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即是对人类友情的最经典的诠释。陈寿在《三国志》为刘、关、张各写的传中,对“三结义”实在应多缀几笔。然陈寿在《先主传》和《张飞传》中只字末提三人结拜之事,在《关羽传》中也仅写有“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凡十三字。“桃园结义”虽不见诸正史,但历代史家经多方考证,加上“刘关张”结拜之地——河北涿州市的大量文化遗存却能告诉我们,“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是可信的。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斯时刘备虽是汉朝宗室之后裔,但与关、张邂逅时,早巳沦为卖草鞋织苇席的市井细民,与亡命流浪的关羽和杀猪卖肉的张飞,同处社会底层,且三人皆有救世济民之心志。再加之异姓之间拜为祸福同受、有难共当的兄弟,是中国古老的习尚,故而“刘关张”结为香火因缘,具有共同的思想根蒂和阶级基础。
在陈寿的《关羽传》中,人们能读到这样的情节:关羽降曹后,曹操遣张辽试探关羽去留之意。关羽叹日:“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这足可表明,刘、关、张曾按民俗,举行过结拜仪式,且面对苍天立下过诸如“不求同生,但愿共死”之类的誓言。
正史中更能印证“刘关张”曾结为金兰之好的史实是,关羽被吴杀戮后,刘备那种种反常的失态。刘备明知伐吴会使“孙、刘”联盟毁于一旦,也会为曹操篡夺汉家神器提供最佳良机。但一向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刘备,却不顾包括孔明、赵云在内诸多文臣、战将的劝阻,一意孤行。当秦宓“上陈天时必无其利”再加规劝时,向以仁厚为本的刘备,竟怒火中烧,将秦宓投进大牢……此时,刘备已在成都建蜀称帝,一国之君不顾江山社稷铤而走险御驾亲征为一员大将复仇,如果单从刘与关的君臣关系解释,于国于家于情于理于己于人都难以说通,但为以践“桃园三结义”之誓言,倒也顺理成章。
关羽另一结拜兄弟张飞,在闻听二哥遇难后,涕泗滂沱,肝肠寸断,昼夜酗酒,怒鞭部下,在接到先主伐吴之令后,末待出征,便被帐下将张达、范疆杀死。刘备也因伐吴失败而白帝托孤……关、张、刘在短短时间内相继归天,便应了“三结义”时“但愿共死”的誓言。
在中国,朋友为“五伦”之一。但朋友有多种多样: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供,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相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虽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也不乏政治集团的共同利益,但他们对于友情的矢志不渝,至死靡他,不仅为纷纷他人、他人纷纷的人世间,谱写了一曲千古绝唱,也是对当今那“富在深山,五眼枪赶不走扯蛋亲戚;穷在街头,三尺钩也抓不住知心朋友”之世风的莫大讥讽。
按中国传统观念,在两军对垒时,投降是种为人不齿的叛逆行为。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抗美援朝时的战俘,也仅是得到了社会的少许宽容。人格如同一张白纸,一经生死关头的污染,便永远无法还原于以前的洁白。
关羽降曹,按其刚烈的性格,理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当时的境况却不允许他这样做。因为刘备的两位夫人身陷曹营,需他保护,他得井下救人;在群雄竞起、天下豪杰各择其主的汉末,羽毛末丰的刘备,也不得不在各路诸侯相争的夹缝中游弋;刘也曾随曹操,附袁绍,依刘表;再说,曹操虽雄踞一方,但仍打着汉室的旗子。有史料表明,关羽降曹的条件,也相当苛刻。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一旦得知刘备的下落,即弃曹奔刘。
历史上的曹孟德,也决非后来百姓所认知的那种老奸巨猾、口蜜腹剑、插圈弄套、嫉贤妒能之辈。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仅广募贤能,且有着识才的目光,用才的胆魄,容才的胸襟。得到关羽这样的名将,他自会施尽一切笼络手段。陈寿《关羽传》中载,关降曹后,寸功未建,曹便将他“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当关羽于万马丛中斩颜良后,“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曹对关除了拜将封侯外,至于“礼厚”后到什么程度,“赏赐”了哪些珍物,陈寿未加胪列。“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却对此记述得甚是细致。曹赐关“美女十名”,“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并将吕布的宝马赤兔赠关羽为坐骑。为保护关羽那长长的美髯,曹操甚至命人以纱锦作囊……凡此种种,可谓关怀备至,体贴入微。
上马赠金,下马赐银,显然有些张大其词,但赠赤兔,赐美女,恐不为失真。良将爱战马,曹操自会阿关羽之所好;赐美女是汉代上层社会的习尚,贪色且大具诗才的曹孟德,自会更懂得英雄难过美人关的内涵。
欲望是人类最本质的东西。就连呱呱坠地的婴儿,一睁开眼睛便知道去吸吮母亲的乳汁。在人的一生中,权势、货利、声色,常是对人诱惑力最强的浓烈的酒。然而,面对物欲,作为肉身的人,能不能有所节制和节制的程度大小,则要靠人自身理智的强弱和德性的高低。节制犹如广根丝绳,有时甚至能把人的所有珍珠般的美德都串连在一起。面对权、财、色等各种各样的诱惑,身在曹营的关羽之一言一行,一举一止,都进发出作为人杰的灼目亮彩。曹氏赠与的十名美女,他从未染指,全部用于照料两位嫂嫂;对所赐金银也一一封存。当他得知刘备下落后,义无反顾地“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陈寿《关羽传》)……
关羽横刀跃马,征战一生,有诸多赫赫昭昭的战绩,本应写进志书,而陈寿在《关羽传》中却“偷工减料”。抑或是为让后人在读这仅有954字的《传》时,不至于味同嚼蜡,陈氏不吝笔墨,记下这样一个情节:“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日:‘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我们应钦佩陈寿写人状物的文字功力,他仅用百字便将关羽“刮骨疗毒”时的坚强与刚毅,写得呼之欲出。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这一绝妙情节进一步发酵。罗氏先是将斯时已故去十一载的神医华佗从阴曹地府中请出来,为关羽治伤。继而,又故作曲笔,这样描述:
……公袒下衣袍,伸臂令佗看
视。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
有乌头(按:一种剧毒性植物)之
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
矣。”公曰:“用何物治之?”佗曰:
“某自有治法。但恐君侯惧耳。”公
笑曰:“吾视死如归,有何惧哉?”
佗曰:“当于静处立一标柱,上钉
大环,请君侯将臂穿于环中,以绳
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
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
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
无事,但恐君侯惧耳。”公笑曰:
“如此,容易!何用柱环?”令设酒
席相待……
在“两惧”与“两不惧”的对答后,罗贯中又详述了手术过程。在钢刀刮骨寒寒之声中,帐上帐下的观者皆掩面失色。而关公仍与部将马良弈棋,饮酒食肉,谈笑风生。手术毕,“……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日:‘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佗日:‘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意志和毅力是衡量人的灵魂大小的天平,自制力是人的德性的保障与支柱。一个没有自制力的人,很难实现其有价值的人生。关羽的“刮骨疗毒”,是在向人的意志、毅力和自制力的极限挑战!“拥曹贬刘”的陈寿也许不会想到,仅这一情节,便使关羽成了顶天立地的千载伟丈夫!
关于关羽的英武,陈寿在《关羽传》中,仅云关羽“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又在《张飞传》中略缀一笔:“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在于禁的七军被大水所淹,大将庞德被关羽所杀,致使兵多将广的曹孟德也不得不计议迁都的事件发生后,陈寿面对三国史上这无法剜掉的一页,才不得不在《关羽传》中写下“羽威震华夏”五字。
大树参天,不会没有偏枯的枝叶;倘若苛求人做一个完人,那么天下配活者恐怕一个也难找到。极具个性的真实的关羽,自然也有其弱点。将黄忠、赵云讥为刘备“爪牙”的陈寿,焉能不记关羽的缺陷。他在吴、蜀的一些人物传中,云“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在《关羽传》中,他记有这样一事:关羽闻知马超投降刘备后,致书诸葛亮,问马超才能可与谁人类比。诸葛亮回书作答,言马孟起雄烈过人,是一世之杰,但不过仅与刘邦手下的武将鲸布、彭越一样,可与张飞并驱争先,“犹未及髯(指美髯公关羽)绝伦逸群也。”关羽见此信大悦,将“绝伦逸群”的赞誉,示宾客观看。显然,关羽不仅恃勇孤傲,且尤喜听军师孔明的赞扬。最显示关羽恃才傲物性格弱点的是孙权“遣使为子索羽女”求婚一事,关羽不仅不许婚,反而辱骂吴使,言“虎女焉能配犬子”。关羽粗暴的拒婚,不仅有悖于“孙刘”联盟的大局,也为关羽荆州之败埋下了祸根。难怪陈寿在《陆逊传》中,称“羽矜其骁气……”
少犯错误是做人的准则,没有过失则是天使的梦想。一个没有半点儿缺点的人,便也失却了真实生活中的人格的魅力,只能是无血无肉的丈二金身。关羽的弱点和过失,不是人格的缺陷,在平民百姓看来,那“骄于上厚于下”的缺点,甚至还是美丽的。
关羽“忠义仁勇”的品格,有时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敬重和嘉许。据《吴历》载,孙权袭杀关羽后,“送羽首级于曹操,以诸侯礼葬其尸骸”。还有史料表明,曹操接到关羽首级后,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礼葬关羽于洛阳……
综观关羽的一生,他将“群与已、国与家、理与欲、穷与达、力与命、生与死”等那些带有警示性的人生路堑,大部分都腾越了。这就为后世的文人创造一个至大至刚的人杰形象,展开了想像的空间,更为朝野上下共同建造那座至忠至义、至仁至勇的关圣神殿,提供了色彩瑰丽的“金砖玉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