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倘若没有礼,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四方。从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和手段,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行为准则,对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综观今日,讲礼、识礼者少,故社会秩序乱象常见,各种摩擦、冲突频繁发生,人们相处不仅缺少安全感,甚至有举目皆敌的危机感。因此,礼仪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仪从中周旋的力量。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从小处讲,礼仪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从大处讲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礼仪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 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把明礼诚信列为基本道德规范, 把文明礼貌列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这都要求我们把优良的传统礼仪继承和发扬,并同现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建设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