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在人生道路上,每走一步都会有所取舍。有的人走这边,那是为了义,有的人走那边,却是为了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利益会引着人往自私的道路上走,自私的同时往往也在损害别人的利益。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像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所说:“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这样的境界可以说是舍利取义啊!


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总结出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但后代的君主没能学习到治国要以民为本的方法,只为一己私利,不谋天下人都大义,最终导致国破家亡。改朝换代后,开国君主能够励精图治,为子孙建立基业,而之后的国君,长于深宫内院,娇生惯养,不知民生之疾苦,百姓之苦难,肆意荒废国事,置社稷于危难之中,导致下一个农民起义的推翻,或是被北方游牧民族侵略。这样的结果,都是因为君主舍弃了义而追逐利造成的。


利与义,这是一对相矛盾的事物,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无法调和的矛盾,人在面对利与义的抉择时,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选择的不同,则是自身品行的原因,汉奸在面对生存利益与民族大义的选择前,也是艰难抉择,谁都想两全其美,但事实如此,只能选其一时,汉奸选择了前者,舍弃了大义,而千古留名的英雄却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大义。


在利与义的选择面前,还不能深明大义的人,便是朱熹所言:“此便是无克己功夫。”所以在学习做人之道时,要深知仁义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做样子给别人看而学习。


   所以读书要明确目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是为己,为义,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一是为人,为利,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只能选择前者,这是没有什么好犹豫的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释义】 ①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正义|道义|见义勇为。②情意:义气|信义|情义|无情无义。③意思:意义|含义|字义|定义。④抚养或拜认的亲属关系:义子|义父|义母。⑤假的;人工做的:义肢|义齿。⑥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