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
战略背景: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是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巨大增长潜力的产业,中医药是最具我国民族特色和独特优势的领域。在我国开始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时刻,我们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研究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底蕴支持,关系广大人民健康和最具自主知识产权,能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医药产业作为支持世界经济的投资热点之一,长期受到各国重视。在世界潮流的影响下,在医药领域中,近年来,生物制药和植物药受到各国普遍的关注,很多国家从战略的角度引导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一些国家把此类药物作为发展重点,如日本的汉方药、韩国的韩药。它们从国家角度提出发展战略支持该产业发展,而且把中国作为竞争对手和战略上的赶超目标。这些国家的判断是,当前中国尚无国家级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对它们而言是好时机,如果中国制定出适宜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它们和中国竞争的难度会大大增加。所以研究和制定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有重要意义。
战略课题提出:
根据世界发展观、消费观和医疗保健观变化的时代要求,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对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提出的现实紧迫性,以及中医与中药共同发展的需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下达“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课题。”
战略概要:
本课题提出了由总报告、分报告和案例报告组成的成果体系共一百万字。总报告分成战略依据、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建议四大部分。报告提出的建议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做了重要批示。总报告细分包括战略提升、战略概念、战略特点、战略环境、战略问题、战略能力、战略竞争力、战略匹配、战略任务、产业核心能力、战略选择、战略目标、战略阶段、战略建议等部分,是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文本。本文只是对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的简要说明。
通过对中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国际竞争力的考察,中药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战略提升的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装备、各种资源和国际比较优势等战略行动能力。但中药产业也存在市场不规范、标准不完善、重数量轻质量等与发展环境要求不适应的问题,需要以正确的发展战略来推进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战略任务:
战略任务是指本战略赋予中药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通过产业发展的大方向来体现。产业发展的全局主要依靠正确的发展方向来保证。根据我们的分析提出“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全面创新以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中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中药是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产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华优秀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有了重要的基础,树立“选择中医药就选择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将促使中药在世界医药地位的提升。
中医现代化与现代中医学
中医学被定位于“传统医学”,因此引出中医现代化的命题。而这个命题由于内涵丰富而模糊,又带来众多的困惑与分歧。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同,而形成三个学派。“传统继承学派”认为:“中医不需要现代化”、“中医不能现代化”、“中医一旦现代化便不再是中医”,将中医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与之相反,“中医西化学派”则认为:“传统中医不科学”、“中医需用西医方法来改造”、“中医应有机融人西医体系”,他们将西医学等同于现代医学,将中医现代化等同于西医化。长期实践表明,这两种观点均为偏颇,结果导致中医作为一门学科陷入既不能独立门户,又无法真正进入现代科学体系的尴尬局面之中。
随着经络实证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个新的学派渐渐浮出水面,他们认为:“中医学不等于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也可以、也应该成为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西医学并不等于现代医学的全部,它实际上仅仅是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而已”、“中医学具有独特的思维特质,它与西医不同,但可以与最新的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同时主张结束关于“中医现代化”的空泛论争,把握中医学的本质特点,结合最新科技成果,扎扎实实进行“现代中医学”的学科建设。他们确信;“现代中医学”体系建成之日,即是中医现代化实现之时。这个学派被称为“现代转化学派”。
现代中医学的基本要素
有三个基本要素在现代中医学建设中不可缺少,它们是:中医本色、时代特征和科学规范。
1、系统、辩证:中医学的哲理本色
气论、阴阳说、五行说这些系统与 辨证色彩极强的观念与方法应当全面保留,但在形式上要隐化,要突出科学性、增强开放性、凸显现代性,从而有利其发展。
2、信息化:现时代的科技特征
科技发展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十八世纪欧洲产业革命以力学和机械技术为支柱,质量和结构分析成为当时主要的科学方法。西医特质与其吻合,实现了当时的现代转化,形成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现代西医学体系;中医学与机械论思想格格不入,又缺少相应的社会环境,因而将古典形态保持至今。但它重 整体、重综合的特质与当今信息时代的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相吻合,因此传统 中医学可以通过信息化武装实现现代转化,如同西医通过机械化武装实现现代转化一样。
3、客现、严谨、可传播:一般科学规范
客观性主要表现为可实证、可重复。 如果主观随意因素介入,便会丧失共同的工作基础,研究结果难以沟通与印证,那么不仅学术成果无法积累,还会导致欺骗行为的泛滥。严谨性即指研究对象要确定,研究方法要清晰。如果对象不明,方法模糊,其结果将无法判定意义。可传播性要求工作语言符合现代人思维习惯,遵守约定俗成的学术表达规则。若不顾及这些,只能是自说自话,难以达到真正交流的目的。
经络实证研究在现代中医学中的地位
脏腑、气血和经络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脏腑不是结构实体、边界不清,不能直接实证;血与西医的血液似是而非,难以准确把握其内涵;气极其重要,但意义复杂,就实证而言尚存在观念与方法上的极大障碍。唯有经络在实证方面走在前列,重复性也最好,大量物理信息测量技术被用作客观检查的手段,系统思想也得到较多体现,是中医色彩最明显,同时又与现代科学结合最紧密的现代中医研究领域。因此经络实证研究可视为现代中医研究的支点。有了这个支点,通过经络脏腑相关规律研究、经络气血运行规律研究以及药物归经研究,便可把中医基本元素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完备的体系。大量经络实证研究工作表明,它具备前面所述三个现代中医学要素,又是易与其他中医学内容相联系的中间环节,因此经络实证研究在现代中医学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经络实证研究的成就与问题
这里所说的经络实证是狭义的,特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的经络客观检测与观察,不包括传统的养生和临床验证。自从日本学者20世纪50年代初揭开经络实证工作的序幕以来,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努力,各国科学家在经络现象揭示、经脉脏腑相关规律探索以及经脉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与显示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对经络实质与工作机理做出了众多尝试性论述。其中日本学者的开创性工作是令人称道的,欧美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经络所作的研究对这一领域的拓展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国外学者尽管做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工作,而且对中国的经络研究触动和影响很大,但由于语言的限制,对中医理论背景了解的欠缺以及难以申请到充足的经费,只能进行业余研究,这就限制了他们的工作规模与质量。相比之下,中国的经络研究在政府和众多中医机构的支持下,研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国外,但—些重要的实验技术仍以“引进”为主,同时也不断受到外来思路和成果的影响。国内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学者几十年来一直尝试着用各种方法研究、解释经络,发现了 五大经络现象,提出了涉及人体五大系统的25种假说。
目前,经络的客观存在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同,然而经络存在的方式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经络实质就更是莫衷一事了。概括而言,经络研究者依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生理派和物理派。前者以西医生理学为依据究经络现象,寻找结构基础;后者则以物理信号测量为前提,系统理解其功 能意义。按照对经络的定位认识不同,又可分出神经派和非神经派。前者认为经络是神经系统尚未发现的功能,试图用神经机制解释经络现象,主张“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后者则认为经络不是神经系统的功能,主张“已知功能的未知结构”,这一派以“经络结缔组织结构说”为代表,内容复杂多样。上述各派之间互有交叉,不同观点均有支持事实,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纵观经络实证研究的过程,可以说投入多、产出少,结果众、成果寡,基本上仍然处在盲人摸象的状态。各种假说的局限性很大、认识深度不够、系统性不足,离理论高度尚有很大距离。出现这种经络研究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方法不对路,多数学者仍然按照西医模式研究经络,视其为功能结构统一体,运用分析方法在“实体”上下功夫,到头来事与愿违。现在到了彻底转变观念,用中医学理念指导现代经络研究的时候了,那就是将经络看作功能信息统—体,运用系统方法在“关系”上下功夫。
经络实证研究的原则、目标和方法
由于过去经络实证研究长期未果,拟重新确定研究思路以打破僵局。透过大量的研究结果,隐隐约约地看到“间隙”和“信息”两个词与经络的密切关系,它们也许就是解开经络之谜的金钥匙。通过系统思维,将经络归结为组织“间隙通道”,再将“信息”流动其间,从而形成—个可以理解其意义的功能信息系统模型;然后运用生物物理技术对经络进行定位、定性、定量和定时测量,找出经络信息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经络脏腑相关联系,这样便有了解读经络信息以及将经络与气血相结合的基础。现代中医学的架构便可在这—过程中慢慢形成,各种细节也会步清晰、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