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义、礼、智 [复制链接]

1#
仁、义、礼、智



仁就是宽厚,义就是正直,礼就是谦让,智就是才能,信就是诚实。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

分享 转发
TOP
2#

“温、良、恭、俭、让”是儒家的一种道德标准: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同时,还有五常:“仁、义、礼、智、信”。
  仁:仁省,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埋,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TOP
3#

礼,是取胜的关键,是成功晋升的入场券。“细节决定命运与成败”,细节便是礼的集中体现,待人接物,日常行为中,注重礼节,注重细节,将会使别人对你印象深刻。

礼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是否高尚的体现,一个懂礼的人,会以内在透露出他儒雅、庄重、温和的气质。

TOP
4#

礼致和谐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译:名号不正,言辞就不顺;言辞不顺,办事就不成;办事不成,礼乐就不兴盛;礼乐不兴盛,刑罚就不得当;刑罚不得当,人民就不知道怎么做。(中:得当。)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译:礼,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会、调理人民,有利于子孙后代。(社稷:土神和谷神,ersonName ProductID="古时" w:st="on">古时ersonName>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后嗣:后代子孙。)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译:人不遵守礼就无法生活,事情不按礼仪就办不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制度就不得安宁。

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史记?太史公自序》)

译:礼是在行为发生之前发挥禁止的作用,法是在行为发生之后才施用。

礼者,法之大分,去争夺之道也。([]朱震《汉上易传》卷三《上经》)

译:礼是对规章制度的极大调和,是消除争夺的方法。(分:调和。)

TOP
5#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北京为迎奥运正大力开展礼仪教育。“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