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文化以博大精深,兼容包并为特点.尤其一个”道”字,几乎涵盖了万事万物,甚至深透到整个宇宙.
那么道字该如何理解呢?在<道德经>里有这么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先从最简单的说起,两点之间该如何互相到达,首先最常见的是直线,而又可以是曲线,折线,可以是圆周线,椭圆线,直到整个面,进而是三维空间,这三维空间可以无穷大,只要你能走的,走过的线就不是常线,非常道.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从北京到上海,可以走陆路,坐火车,气车,甚至可以用走的,还可以从天津港,到渤海,到黄海,再到上海,还可以飞机,甚至可以想象乘宇宙非船,到太空一圈,再到上海.反正只要你想得到的线,道就不是常道,你甚至可以想穿过地球打个洞,穿过地球到纽约,再从太平洋到上海. 举个思维的例子,如求1到100的和,你可以一个一个地加,还可以分十组,一组一组加,最后再总的加. 还可以用数学家高斯小时侯的算法(1+100)*50=5050,还可以化成二进制,八进制数,十六进制,然后再加,反正算法还很多,只要你想得出来,它就成了过去式,不再是未知的道..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而古文化里有几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化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两句其实讲的是同一种意思,既把整个地球空间的万事万物用最简单的符号给表示出来。三分别代表地球自然空间的三种最大的物质状态,即大地,海洋,空气。而这三种物质的相向运动正好是应了这句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来解释。大地上的物质经过流水,冲进海洋(一个仪,既一个方向),海洋上的水通过蒸发降落在大地(另一个仪),这样既太极(两种粒子)生两仪,两个运动方向。而大地上的粒子流入海洋,既产生有机物和无机物,久了诞生出生命(主要是动物),而水降落到大地上,久之也成为生物(主要是植物)。所以有后一句,两仪生四象(大地,海洋,动物,植物),同样道理,大地上的东西,和海洋里的东西飘进空气中又成另两象(飞尘,飞鸟也可归在飞尘里,云雾又是另一象),这样就有七种意象:大地,海洋,动物,植物,飞尘,云雾。然后再加外太空的物质,如阳光,其实阳光也是一种电磁波,这是另一象,这样正好构成地球上一个完整的体系“八卦”。阳光和电磁波其实还可以借用佛家的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大的空是色,万物脱离不了色。佛家有一句话四大皆空,我理解为大地,海洋,空气和色空(电磁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四种原始的自然状态都是空无一物的。这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化生万物”如出一辄。
我们古文化里其实很早就有这些理论,如八卦,周易,但他们大多停留在对不加改造的物质世界的阐述,周而全,但缺乏深究和改造。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由劳动来改造世界,我们则更注重顺应自然,而缺乏对其改造。而且由于技术相对落后,所以到现在为止,对自然界的演绎还停留在用八卦的那些图案来虚拟,意象,缺乏实用性。
而对“道”在社会中的运用,我觉得孔子解释得最好。他用“仁,义,礼,智,信”来解释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所应遵从的原则。仁字,我觉得左边是“人字旁”,右边的“二”应该是“道”的象形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人与道如何谋合,道包括自然和社会,做人要与道和谐共处。而道可以做好多种解释,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两种道是时间和社会群体,从时间上来说,孔子把他的一生概括为一句话“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执耳,七十顺耳”,这就是孔子最理想的一个人生的过程。其次从社会群体来讲,孔子把人分为“士,农,工,商”,这就是对社会群体的一种归类,分工。
思想就是一条道,起源与原始状态——空无,运动变化于道或过程,终结于另一种空无。而人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就要深入到自然或社会中,深究其运动变化,它的起始点,它的变化过程,它的终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