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何为仁? [复制链接]

1#

仁"的思想可谓是孔家思想的核心,贯穿论语始终,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的弟子曾问孔子"何为仁",
子曰:"仁者,爱人也"。所以简单来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来说,有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 孔子的"仁"包含的第二层面的意识是"人类意识"。在当时的环境中,提出这样的意识是很伟大的。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子,正是这种意识的一个体现。孔子的人类意­识,突破了家族思想的局限,突破了血缘群体意识的局限,更为难得的是突破了人与我的局限。如"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想法,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仁"的另一个内涵是"人为贵"意识。孔子讲天地之间人为贵。《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后,有人向他禀报,孔子急问"伤人乎",而不问马­。可见,孔子以人为贵的思想。这要当时奴隶社会条件下提出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例如,当时帝王死后都要有人殉葬,孔子认为这是一种极其野蛮、不仁的做法,违背­人为贵的思想。有人就说,那么用俑作为陪葬如何,孔子也很反对,认为俑仍然是造成人的样子,可见你内心是想人陪葬。因此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仁"的另一层次内涵是"人和意识"。人和其实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在孔子著作中并未对人和做详细阐释,可能"中庸"的概念是孔子晚年时代提出,并未来得及详­细解说。但中庸的思想贯穿着孔子行为的始终。孔子有个弟子,叫公西华要去齐国公干,他的另一弟子冉有就来跟孔子要补贴,可是孔子不太愿意给,既然提出来了,就给­了一些。但冉有说太少了点,孔子又给了一点点。而他的另外一个弟子原思去别处做官,也要走了,他并未向孔子要补贴,孔子却主动多次给也补贴,原思说我用不了这么­多,您别再给了,可孔子说没关系,你用不了给你的穷亲戚。孔子这样解释此事,公西华很富有,出门有马车,身穿皮衣,而原思很贫穷,他需要补贴。这种做法能否体现­中庸呢?其实孔子表达了一种"君子周急而不救富"的思想,这其实就是真正的中庸。最高境界的中庸,正是孔子的孙子也孔思所讲的"天下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我­们目前所追求的和谐发展的社会。

你说的"不成功,便成仁"是人格之仁,就是说即使没有成功也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身份和人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