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忠” [复制链接]

1#

忠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思想工具,遭受到较多的批判,但是还是有其可取之处。《学而》中有关于“为人谋而不忠乎”的记载,为人谋即为朋友出谋划策,必当尽心尽力,忠于朋友。就现代意义而讲,许多人认为忠孝思想不再适合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因为忠孝说主要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孔子忠孝的思想产生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春秋战国末年,孔子所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社会贵族的利益,其忠孝理论所维护的当然也是奴隶社会贵族的利益,而最终为封建社会所利用,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但是,发展到今天完全可以为我们的民主社会所利用,完全可以将这一思想转化为对民主之忠。在现代,我们所谓的民主之忠可以看做是对民主体制的忠,做到坚持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享有自己的政治权利和履行义务,做到懂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学会宽容,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妨碍真正民主精神发展的障碍。

分享 转发
TOP
2#

“忠”就有尽心尽力、忠贞不二、坚守正道等含义,包括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等。它的精神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违背道义的愚忠,对有权势的人的绝对服从,个人崇拜等等,这些现象必须根据仁、义、智、毅的原则进行纠正。

“忠”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规范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但自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经由政治价值的渗透,“忠”的内涵被人为地阉割和缩小,成为“臣事君”的专一政治道德。经过近代进步思想家们的拯救和改造,“忠”的原始意义才得以复归和发展。在现代中国,“忠”的内涵因自觉地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因而包含了更多理性化和民主化的内容。

忠,既是一个伦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本文从管仲不死纠难谈起,旨在发掘为臣之道对"忠"的正确诠释,力批臣子对君主无条件地愚忠.其中,管仲释"忠"为臣应忠于江山社稷而非为一姓也:孟子释"忠"为臣应忠于民众非一君也,并且,臣可弑暴君;黄宗羲释"忠"为君与臣皆为民众之仆,二者皆应忠于民众.他们一步步将"忠"从君主专制和封建专制的藩篱中游离出来,最大程度地揭示出了民本思想的内涵,值得今人思索.

TOP
3#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忠于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尚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