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体系为核心和主体的。就儒学发展史而言,隋唐儒学上承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下启宋明理学,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本人在研究隋唐儒学的过程中,发现隋末大儒王通是一位处于隋唐之际的重要思想家、教育家。王通出生于世宦家庭,从小受儒学的熏染,颇有经世之志。他自幼笃学,于隋文帝仁寿三年西游长安,奏《太平十二策》,不见用,后退居河汾之间讲学著述,仿《六经》而续之,有《续书》、《续诗》、《元经》、《礼论》、《乐论》、《赞易》等著作,多佚,今有《中说》传世,又名《文中子》或《文中子中说》,系其门人与其后人仿《论语》体例编成。《中说》一书历代学者多作考证,一般认为有后人篡改的痕迹,但其中的基本思想还是属于王通本人的。我们今天研究王通的思想,主要以《中说》为依据。
由于学术界历来对隋唐儒学评价不高,对王通及其著述不甚重视,很少有人对其做过专门的研究。学术界目前论隋唐儒学的变革和宋明理学的萌芽,一般只追溯到唐中叶韩愈的道统说和李翱的复性论及其援佛入儒的思想,而忽略了王通在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历史贡献。或者只是在研究隋唐儒学的过程中将王通及《中说》思想一带而过,没有作深层剖析。还有部分学者将精力放在了对王通与《中说》的辨伪上,经过学者的努力,已经得出了一个较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