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弘法禅寺明灯亮 传统文化照心田——我的一篇日记 [复制链接]

1#

佛家常讲因缘,凡事有因有果,暂不论其是与非,但今日一遇似乎确为缘份所致。



我们离开大佛寺,出了县城,不过十分钟,车子开上一个很高的土坡,在一段窄陡的石阶梯下停了下来,司机告诉我们说上面就是弘法禅寺。石阶梯并不长,没有五分钟,我们就到达了顶端,在一块大石头上刻着弘法禅寺的字样。我新奇的发现,在走廊上刻着很多儒家的名言警句,因为我跟随导师学习儒学,所以一看到关于儒家的东西显得格外亲切。这座寺院也不大,但可能是安塞最大的佛教寺院了。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碰上了该寺院的看管人员,是一位居士。他和我们讲, 219619919,分别是观音菩萨的诞辰日、出家日和成道日,每年这个时候这里都会举行大规模的庙会。当我们向他问起对目前国家的宗教政策怎么看时,他说自己文化水平低,本身对佛教也不太了解,就介绍我们同寺院里的法师交谈。



起初,这位法师对我们的到来有些惊诧,当我们讲明身份后,他很热情的把我们请进禅房。刚坐下,他就微笑着说:“咱们很有缘啊,我也是师大的。”这次该轮到我们惊诧了,随后他解释说自己原是师大中文系1978级的学生,毕业后回山东老家,在昌邑一中做了3年的语文教师,又在农业银行工作了20年, 2007年出家为僧,法名“海亮”,为临济宗第45代传人。他并没有正面回答我们出家的原因,只是说出家后,修道、做学问,宁静致远。



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儒家文化,在交谈过程中对儒家经典中的语句信手拈来。他说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如痴如醉,主要是受高中时代一位老师的影响,他们关系很好,如同父子。他深受老师“理科知识是某一具体部门的学问,而文科,如哲学、历史则是普遍学问”观点的影响,报考学习了文科。这位老师出身于书香门第,传统文化造诣深厚,在老师的指引下,他高中时就已熟读记诵了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等传统文化经典。他怒斥当今社会道德败坏、尔虞我诈的社会风气,主张 “以礼之情,以礼制过,使人迁善改过。”,他认为当今真正能踏下心做学问的人很少,很多学者与坏风气同流合污了,只有极少数的人退居养志,过着“登山采药,入室修禅”的生活来修道。他极为推崇中国传统文化教人道德向上的特点,反对一味追逐物质享受,他认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就是道德向上。



当我们问到如何看待现在的宗教政策时,他坦然回答自己并不反对马克思主义,佛法、儒学和马克思主义都是学问,中国传统文化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他告诫我们要以敬畏心理爱戴传统文化,学习、研究传统文化,应该使其返本开新,摈弃腐朽,以日新、又新之精神开拓创新。



他还谈到出家人的社会责任。他说出家之人并不是无所事事,于社会责任全然不顾了,相反出家人要以出世生活做入世之事,二者为一。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在家要齐家,而出家要做到济世立民、慈悲为怀。



在谈到儒佛关系时,他说儒家讲微言大义 ,皆以学为先,学有所成,教学相长。荀子在《劝学》中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儒家倡导的学习是一个由学生成为圣人的过程。佛教在认识论上是量学,逻辑性很强。中国近代一些新儒家大师是入佛出儒的,比如梁蔌溟、熊十力。佛儒之间不存在谁统属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融合,



在谈到佛教发展现状时,他很乐观,认为佛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缺少高僧大德。所以当前佛教最大的任务是培养僧才;二是缺少僧众。他认为俗世对佛教有太多的误解,往往把佛教和封建迷信扯在一起,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佛教对于净化人心的教化作用,所以要还原佛教本来面目,再就是出家修行是很辛苦的,所谓“修行有五难”。因此,能够真正发愿出家的人很少。



按照我们原来的行程,在弘法禅寺进行短时间的参观后就前往县文化局、文化文物馆、果业局、蔬菜局进行访谈。原来并没想到会有如此缘分巧遇校友,而更没想到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热爱又有如此深的造诣,我们三人都是学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所以,此次交谈可谓大快人心!最后,我们提出要和他合影,他兴致勃勃地回卧室重整衣服、披穿袈裟。这时,我环顾客厅,墙上挂着几幅佛教揭语、《佛教八荣八耻》,还有法师出席各种法会的合影,桌上供放满了佛像和书籍。



合影结束后,法师挽留我们用餐,因行程紧张,我们谢绝了,此次交谈,大家都意犹未尽,但我们也不得不怀憾离开。不过正如俗话所言:有缘自会再相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7 16:57:23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