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静坐 [复制链接]

1#
                           缅怀静坐


全球化浪潮,犹如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来势汹汹,猝不及防,我们慌在其中、乱在其中、迷在其中、错在其中。我们只能一股脑地投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竞争、合作、再竞争、再合作···异化已成为普遍现象的时刻,我们还在那里痴迷、留恋、迷茫。我们被太多的身外之物所牵挂,“财色名食睡”犹如一通病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疼在其中、乐在其中。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什么可乐?什么值得乐?我们太过于匆忙,而忘了这些本性的问题。停停脚步、听听心声,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不是只充满了竞争与匆忙的世界,它更是一个小小的生活舞台,或跳或唱,有你选择!观天边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好美!静坐就是最好的方式。


陈献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以其终身未仕的经历,完成了明代儒学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向,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明代心学的奠基人。陈献章的官运不济,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学问和思想的巨大的影响力。这也让他将全部的心里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上了,他有“惟日靠书册寻之,忘寝忘食”的铭心经历,他有“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或弄艇投竿于溪海曲”的自然体味,于是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条件下,他终于寻找到“心与理一”的心理状态,即,“此心与此理有凑泊吻合处”。实践的检验让这一位大家也曾十分困惑,“未知入处”,“于是舍彼之繁,由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也。体认物理,稽诸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缘委也。于是涣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兹乎’!”他悟到了“以自然为宗”的大道,并有了“自得”的体味方法,也正是在“心与理的自然为一”中,他达到了高妙而不容凑泊的境地。他强调,“为学须从静中坐养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在静坐中,陈献章悟到了大智慧,通透了人生境界。黄宗羲曾评价其是:“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


静坐,不仅仅是在形态上的静坐状态;它更看重的、着眼的是由外静带动内静,进而内静,关键是内静。张载曾说:“终日龟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在静坐中,张载可以达到一种集中状态,进而,涓涓灵感随之而来。伟大的思想家王守仁也以“静处体悟”打开朱学的“格物致知”的缺口的,他强调,“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看来,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继续发扬我们的“静坐”精神。


一、时代所需。当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没有停歇、没有喘息、没有自由。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大机器的零部件,按时就班地运作者。我们努力喘息着、争取着、追求着,我们也的确得到很多、拥有了很多,但是反思片刻,我们看到我们已在不经意间失去了自我,在异化中已经完全迷失了自己。什么是我想要?什么是我应要?我们来不及想这些,我们只是在一味地索取着,与自然、家人、朋友的关系都变得越来越紧张,我们知道问题出现了,但是我们仍是闲不下来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我们发现自己就只是自己,其他什么都没有了。静坐给了你一个闲暇、一份心情,去阅读、去领略周围的一草一木,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打量我们周遭的世界,你一定会听到天籁之音。


二、人生所需。静坐,一种宁静状态,一种人生智慧。静坐,不仅是让我们获得一种外在的安静,更是让我么学会去读懂我们的心。“吾日三省吾生”教会了我们要学会反省、反思,这样的一种人生习惯让我们懂得了人生新境界。“静坐常思己过”,在宁静状态下,用心来反思自己的过错,进而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人生智慧。“心中安静,延年益寿”,“平静则心宽,心宽则长寿”这些谚语都在告诉我们一种安静的人生智慧。


三、生理意义。早期的瑜珈行者和禅师们,就曾研究并发现静坐的生理效应。而这些研究的发现,也在现代学者的研究下,得到印证。已有的研究指出静坐会使得呼吸次数减少(每分钟约4—6次),皮肤带电反应减少70%,心跳次数减慢(每分钟约24次),增加脑波中的α波,并降低肌肉紧张的程度。研究已证实,有5年以上及含有4个月以上静坐经验的人,比那些只学习一星期其他放松技巧的人,有更明显的心跳减慢现象。当他们在受到刺激时(例如看到意外事件的影片),虽然一样改变心跳,但却比没有静坐经验(或初学者)的人,更容易恢复正常心跳。


四、心理意义。很多研究也指出,静坐者的心理健康程度都优于非经常静坐者。静坐除了可以减低焦虑之外,也会增加自己的内控程度,促进自我实现,改进睡眠状况,而且在面对压力时,有更多的正向感受。因此可以减少头痛、抽烟、药物的使用,以及害怕和恐惧的程度。所以静坐者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压力,并带来更多的正向经验。


静坐因其外在形式的具体性,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闲坐的。但是有很多“闲坐”是要不得的。


1、在法轮功喧嚣的时候,很多人沉溺于法轮功,沉溺于法轮功的“静坐”。殊不知,这是要不得的,法轮功“静坐”,作为一种邪教的迷惑的方式。已不具有静坐所带来的内在和外在的好处,它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让人迷信邪教的幌子。当时,很多人由于迷信这种“静坐”而在无意识、不自然的迷茫状态中送上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多少年过去了,很多人都无法忘记天安门广场上的疯狂的焚烧事件。


    2、现在,越来越流行一个词汇——“宅”,宅男宅女随处可见。人们宅在家里,静坐在电脑的前面,这是当代技术所带来的人的异化。当我们看到“人类进化示意图”时,看到人类从古猿逐渐站起来,我们高兴、雀舞,但是突然却又有了不断弯下去的趋势,看到这些,我们无奈、费解。但我们却不曾去反思。这种“静坐”,一种人的异化的载体表现,一种人的不断释放的奴性倾向。这种静坐,我们也是不能要的。


面对我们多彩缤纷的世界,我们只能赠以一个词——“多元化”。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静坐”更体现了一种“忍”和“恕”的智慧。马克思曾明确说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谁也逃脱不了关系的束缚。我们以积极地融入这个社会,用“忍”、“恕”的大智慧,协调我们的人际关系、人生际遇,“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的人生才是一种无悔的人生。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因读经典,回归经典,去领悟、感觉比较纯净的古人的对人生的崇高智慧,进而,静坐,让我们的人生在有序节奏中弹奏出美妙的人生乐章。静坐,一种闲情逸致,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境界。在静坐中,我们领略了一种生活情趣;在静坐中,我们品味了一种认识机遇。静坐,是上帝给我们的一种恩赐,我们应认真揣摩、学习、体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