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既让我看到客观现实的回顾,又让我明白其主观性和局限性,因此,颇多观点和定性都很值得再繁复斟酌。当我们一提到荀子时,其 “性恶论”的观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是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者”的观点却是倍受争议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荀子:
我认为伟大的荀子是伟大的实践论者,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者。
众所周知,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在人类中心主义那里,首先,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类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其次,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最早提出“人是目的”这一命题的是康德,这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完成的标志;最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总之,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同时强调人对自然的统治与控制,把人与自然分离,自然成为人的完全奴隶,受到任意宰割。
鉴于此,很多人说到,“对啊,荀子就是这样啊。”他大肆宣扬“制天命而用之”和“性恶论”的观点,认为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可以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但是,我们应思考的是,“制”是控制的意思吗?“性恶论”的人性定位真的是万恶吗?“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真的是荀子看待自然的态度吗?
首先,荀子强调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荀子把儒家的“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对于这种客观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很渺小。荀子强调综合运用“天官”、“天君”、“征知”等来认识对象,特别是认识自然。但认识的目的并不是宰制自然,而是为了达到“大道”状态。荀子把“心”作认识心而成就知识论,又借知识论的支撑,宣称可以通过把握“天道”来支撑宇宙,通过支撑宇宙,来实现心性和天道的贯通。在自然规律面前,人不是一个“奴隶主”,自然更不是一个可以任意宰割的“奴隶”,二者之间是一种默契,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可以运用自然,“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强调物质的增长与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来实现人与物的和谐,来实现人与物的伦理规范。
其次,荀子的性恶论是针对人与人、人与社会而言的,当其要延伸到人与自然中时,荀子马上主张“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想着物而使用它,应当合理利用而不要浪费,在利用自然之物时还应有理性,理智地利用,而不是把对对象盲目开发,为我所用。不强调人是万物的绝对统治,而是顺应自然而利用它,“制天命而用之”,“制”应为“顺应”之意,此时也可与“望时而待之,孰与应约而使之”相呼应。
最后,荀子也看重到了“人与物”关系,对于这种关系,他强调人与物之间也有伦理规范,“以礼事天地”。其中虽也有“天地相分”的观点但是针对当时人们的迷信而言的。同时,他也强调社会中的很多观点都可以在自然中汲取丰富营养,如其著名一句话,“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在自然中看其运动本质,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这才是大智慧。
总的来说,荀子的人与物的强调的更多是“天人合一”,物为我所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大道,达到自己的大道。利用上强调的是不浪费,合理开发。更有甚者,应学会学习大自然的奥妙。“读史使人明智”,这都给了我们今天很多启示。我们要发展,我们要进步,我必然是要借助于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很自然地就落到了自然的头上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强调了自然之物是人的实践对象,人类社会也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开展出来的。让我们环视一下周围的世界吧,我们看到gnp的考核模式、“政绩工程”等都是在不断以我们周围赖以生存的世界作为手段实现眼前的、暂时的快感。我们要的是“长宜子孙”,我们要的是未来的、长久的幸福。我们看到现在绿色环保标志越来越充盈于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感到很欣慰,同时我们也以期待的目光展望着我们人类繁荣昌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