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欲望之于人 [复制链接]

1#

  “欲”是人的主观意识所爆发出的一种情感。可以将其解释为“想要、需要”。这种需要又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似乎更偏重于物质需要,而对精神需要的观念甚少。这大概与人们所生活的现实社会有关。


  人生而为物欲奔波,“吃穿住行”始终是人们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就使人们自然而然地首先去追求物欲,也就是物质的东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只有物欲得到满足或者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促使人们去考虑精神需要。正如:“衣食足而知礼节,仓廪实而知荣辱”,很恰当地描述了物欲先于其它欲的观念。


在我看来,物质需要固然重要,也应该为此而不辞辛劳,但是,精神需要更值得我们去探究、追求。比如,人们所做的很多事情,得到怎样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精神能否得到满足。我们所熟读的《平凡的世界》中对热血青年孙少平的描写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点。也可以说,像孙少平这类人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一代所应该追求的。一个出生在农村且经历着文革、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历史事件,期间不时还对他发生一些灾难性打击,衣不蔽体,忍饥挨饿的生活使他觉得羞辱,但是他最终还是克服了一切,顺利地高中毕业,使他从消极走向积极的原因,除了他个人的毅力才华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郝红梅和田晓霞的出现。她们的出现都从不同角度给了孙少平心灵的慰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当然并不能否定他们两个给少平带来的精神创伤。孙少平乃至于我们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感觉到,他虽然物质上极其贫困,可是在那个年月,他的精神却是极其满足充实的。可见,精神上的满足才是最大的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这大概比那些物质上充裕但精神上极其贫乏的人要好得多。过分地去追求物欲,只会使其变得粗俗不堪,精神需要是引导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必须经过一个循序过度的过程。

分享 转发
TOP
2#

在《论语》这本伟大经典中,孔子及其弟子,对“欲”展开了全面的论述。总共二十篇的《论语》,就有十五篇出现了“欲”这个字,并在某些篇中,孔子多次使用到“欲”,这决不是偶然之为的,而是一种蕴含了大智慧的哲思。在动词性和名词性的区分中,孔子将“欲”很好地展现出来。人,作为一个不完满的存在,是要不断去满足自己所没有的动词的。故而,一方面,我们欲望我们欠缺的,另一方面,我们在欲望的指引下,不断丰盈我们欠缺的欲望。静态的和动态的“欲”都在不断地发生作用着。

欲,不仅作为物质体的人,需要有基本生存需要;而且作为精神体的人,也要有基本的社会沟通、交流方面的精神需求。“欲”这种内在本性,要求我们去做、去行动。这种动力是无法阻挡的,是与生俱来的力量。就如康德所说,“生命是一个存在者按照欲求能力的规律去行动的能力。欲求能力是存在者的这种能力,即通过其表象而成为该表象的对象的现实性之原因的能力。”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欲望。

孔子以“仁”为人立极,从而把“求仁”确定为修己之路的核心。于是,“欲”与“仁”在契机下达成了千丝万缕的关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揭示了一种“欲”与“仁”的内在联系,有欲才有仁,要仁应欲。但仅仅只克制自己的欲望也是不行的。“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论语·宪问》)这里的欲望就是一种贪婪,控制自己的贪婪,在孔子看来,可以算得上难能可贵了,至于是否仁,那孔子认为自己是不能做出判断,孔子的犹豫和谨慎的解释,告诉我们,知道克欲是一种境界,但是这距离“仁”还是有距离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在不断的追求中,“君子”和“小人”就出现了。

“欲”作为人的一种本性存在着,更是人生的一种契机。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应牢牢把握“欲望之于人”这一契机,实现自我,放飞自我。

TOP
3#

欲望之于人

在《论语》这本伟大经典中,孔子及其弟子,对“欲”展开了全面的论述。总共二十篇的《论语》,就有十五篇出现了“欲”这个字,并在某些篇中,孔子多次使用到“欲”,这决不是偶然之为的,而是一种蕴含了大智慧的哲思。在动词性和名词性的区分中,孔子将“欲”很好地展现出来。人,作为一个不完满的存在,是要不断去满足自己所没有的动词的。故而,一方面,我们欲望我们欠缺的,另一方面,我们在欲望的指引下,不断丰盈我们欠缺的欲望。静态的和动态的“欲”都在不断地发生作用着。


欲,不仅作为物质体的人,需要有基本生存需要;而且作为精神体的人,也要有基本的社会沟通、交流方面的精神需求。“欲”这种内在本性,要求我们去做、去行动。这种动力是无法阻挡的,是与生俱来的力量。就如康德所说,“生命是一个存在者按照欲求能力的规律去行动的能力。欲求能力是存在者的这种能力,即通过其表象而成为该表象的对象的现实性之原因的能力。”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欲望。


孔子以“仁”为人立极,从而把“求仁”确定为修己之路的核心。于是,“欲”与“仁”在契机下达成了千丝万缕的关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揭示了一种“欲”与“仁”的内在联系,有欲才有仁,要仁应欲。但仅仅只克制自己的欲望也是不行的。“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论语·宪问》)这里的欲望就是一种贪婪,控制自己的贪婪,在孔子看来,可以算得上难能可贵了,至于是否仁,那孔子认为自己是不能做出判断,孔子的犹豫和谨慎的解释,告诉我们,知道克欲是一种境界,但是这距离“仁”还是有距离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在不断的追求中,“君子”和“小人”就出现了。


“欲”作为人的一种本性存在着,更是人生的一种契机。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应牢牢把握“欲望之于人”这一契机,实现自我,放飞自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