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古建筑中的阴阳相和 [复制链接]

1#

中国古建筑以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阴阳合德的和谐美著称于世,这显然也是受到《周易》思想的影响。《周易》在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同时,还强调阴阳两者的“相和”。《周易》一书中大量运用了如“中和”,“中正”,“时中”,“正中”,“行中”,“保合大和”等范畴概念。以此朴素辩证法来审视艺术,就要既有阴柔阳刚美的侧重,还要两者和谐,所以传统艺术唯有含刚蕴柔,寓刚于柔,方算妙品。叶朗先生在谈到《周易》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时,特别强调了阴阳相和的优秀传统,他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说: “在西方美学中,崇高和美是对立的。美是内容与形式和谐的统一,崇高则是理性内容压倒和冲破感性形式,中国古典美学的壮美,却并不破坏感性形式的和谐,它仍然是美的一种,是阳刚之美。它和优美(阴柔之美)并不那么绝对对立,也并不互相隔绝。相反,它们常常互相连接,互相渗透,融合成统一的艺术形象。”

  由此,我国古代优秀艺术作品的阳刚之象,不仅要雄伟,劲健,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韵味。柔美的形象不仅要秀丽,婉约,也要同时表现出内在的骨力。清刘熙载论书时曾说:“书要兼备阴阳二气”,正是从这一标准来评判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亦如此,一些著名建筑实例常常于雄伟壮丽之中包蕴着柔和与秀丽,达到阴阳的兼备与溶和。这一审美特征,与西方古代建筑对阳刚的强调与夸张,对崇高理念的追求,适成对比。

分享 转发
TOP
2#

艺术之间的美很多是互相联系的,各种美的糅合都会产生另一种意境的美。“阴阳相交,有互体相入者焉。凡曰:相错、相杂、相易、相荡、相推、相摩、相知、相感 、相攻、相逮、相悖,是皆合二,以成其互者也。”明代的张介宾:“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相合,万象 乃生”很多对立的事物在一种美学的欣赏和定义中试可以荷香借鉴和渗透的。中国古建筑的美就是从易经中的八卦说,阴阳说中吸取很多美的概论和欣赏。从而为中国古建筑留下了一个经典的文明符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