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上海世博会的文化价值 [复制链接]

1#
观点聚焦

  世博会自1851年在英国伦敦诞生,已经走过了159年的历程。其间,许多人类文明成果都经过了世博会的洗礼。例如,埃菲尔铁塔等世博建筑已经成为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著作权保护的新思想和度假村、主题公园、俱乐部等生活方式,也都萌生自世博会的创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世博会有怎样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作为东道主,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这次文明盛会,将其看作一种开启城市新生活画卷的文化象征?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世博会与中西文化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世英提出,世博会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各种独特文化表演、竞赛、交流的盛会,上海世博会无疑将给我们带来很多关于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


  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1840年)前后,大体上也就是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举行(1851年)的时期,从西方传来一种关于中华民族的论调,说“中国是一头东方睡狮,一旦惊醒,将震撼世界”。如果此“东方睡狮”之说尚有其符合当时现实之处,那么,今天由中国人主办的上海世博会,则显然标志着“东方睡狮”正在崛起,并走向世界。


  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中华文化史上第二次西学输入、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时期。中西文化的差异究竟何在?二者如何结合、交融?都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我们现在正广泛地思考和实践建设和谐社会,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也不离和谐。我们应该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更深入地思考一下如何通过中西文化交流、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  


  对城市发展的深入反思


  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变迁,世博会本身也在发生改变,从过去注重新技术、新科技,到现在融合了技术与文化多方面的内容;从过去侧重展示新奇、新颖的东西,到现在注重提出新的思想和观念。本届上海世博会就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城市的新构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人类在构建城市的过程中实现了梦想,也重塑了自身。西方诸多文字中的“文明”一词,都源自拉丁文的“Civitas”,即城市。这并非偶然。城市具有兼收并蓄、包容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它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文化的聚变和财富的积累。


  现在,全世界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中,世界进入了“城市纪元”,但是,城市的发展也给人们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城市是人类聚居和创造公共财富的场所;另一方面,城市又是贫穷、社会分化、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的根源。城市在被描述为“创造力的熔炉”、“人们能够表达各种思想和意见的论坛”、“多元文化集中的星系”等的同时,也被形容为“迷宫”、“梦魇”、“罪恶的渊薮”等。高密度的城市生活已经引发了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多种问题。可以说,城市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美好已是人们的共识。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正是从积极层面提醒人们去关注城市本身存在的问题。


  避免将世博会单纯物质化


  毋庸置疑,上海世博会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人们看待世博会的心态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提醒,要用平常心,正确对待技术进步,带着忧患意识去看世博会。


  所谓用平常心看待世博会,就是不能夸大世博会的作用。世博会凝聚了中国人百年来的强国梦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牵强附会地赋予世博会某种高度。实际上,每一届世博会都有自己的特色,只要是令人难忘的就是成功的;所谓带着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去看世博会,就是要避免猎奇心态,批判地看待技术进步。世博会是展示人类创造力和技术进步的盛会,但同时也是对科学技术及人类创造力进行反思的盛会。世博会的主题在提醒人们,技术至上是危险的,人的力量不是万能的,人要有敬畏自然的心态。看世博会应该对世博会所提出的理念有更多关注,避免将世博会单纯物质化。

分享 转发
TOP
2#

说的好 现代社会与传统价值观的无缝对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